劉素之
【摘要】王珂是20世紀寫實水墨人物畫文脈之中的一位具有繼承與革新精神的水墨畫家,他的作品在堅守寫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傳統中國畫對線的書寫性要求及潑墨、破墨、積墨等用墨技巧,形成了以寫實形象與意象造型相結合的樸實而厚重的畫風,在當代畫壇獨具一格。本文將從形式語言的角度分析王珂水墨人物畫在筆墨與造型、寫實形象與意象的融合統一以及筆墨的構成關系等水墨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從理論上揭示其隱含在畫面與形象之中的獨特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王珂;寫實水墨;人物;筆墨
筆墨與造型的問題一直是寫實水墨人物畫的技術難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無疑是一邊向西方寫實藝術學習,一邊向中國傳統繪畫挖掘,但是要真正做到游刃于二者之間并形成富有精神內涵的個人面貌不僅是技術上的難題,更是藝術家綜合修養與創造力的體現,當代水墨人物畫家王珂的作品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被充分地凸顯出來。
王珂的水墨人物作品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其藝術特點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在創作方法上堅持寫實主義原則,在創作題材上以關注和表現普通民眾的形象及生活為主,并借助現實題材來表達畫家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及人文關懷精神。第二,在繪畫語言本體的探索上,始終圍繞著寫實造型與意象造型的關系展開,力求使作品達到寫實藝術的嚴謹性與水墨意味的表現性高度統一的藝術效果。王珂近20年的水墨探索尤其是近期作品呈現出了筆墨與造型的高度統一,遠觀是寫實的形象與統一的畫面,近看則是抽象筆墨的節奏交織,筆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被更加意象化的綜合運用于形象的再現之中,如《同事系列》、藏民系列以及大型歷史題材《秦始皇統一六國》(圖1)等作品。因此本文擬針對王珂所創造的寫實水墨人物新畫風,重點從形式語言的角度闡述其形象的表現、寫實形象與意象的融合統一以及筆墨的構成關系等水墨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從理論上揭示其隱含在畫面與形象之中的獨特的審美價值。
一、藝術創作觀念的形成
早在80年代初期,美術學院科班出身的王珂的寫實造型觀念和方法就已經形成。后來在“85美術新潮”的影響下,曾經嘗試把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探索成果轉化到水墨人物的表現之中,但最終還是把寫實水墨作為創作的主要方向。
2000年至2003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兩段學習經歷,是王珂寫實繪畫造型觀念逐漸成熟的階段。其中,在盧沉、韓國臻兩位老師的影響下,開始深入研究寫實水墨人物的造型方法并在寫生中不斷積累創作經驗;在張立辰“筆墨結構理論”的影響下,他開始把寫實造型的研究重點轉向筆墨語言對形體的重構,尤其是開始了對潑墨、破墨、積墨等墨法的綜合運用與實驗。對寫實水墨人物及傳統筆墨語言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最終達到了把具有科學性質的寫實水墨人物轉換成真正意義上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造型。這一點誠如畫家自己所述“我覺得寫實的水墨人物畫的最高境界是把寫實的形象融進抽象的筆墨關系中成為一個整體,從而讓觀賞者勿略其各自的獨立存在”。在意象造型方面,畫家一方面通過對傳統繪畫美學理性思考與創作實踐,努力在筆墨表現方面超越寫實繪畫對意象造型的束縛,力圖通過綜合運用傳統繪畫中的筆墨語言來解構人物形體,進而使寫實的形象兼具抽象筆墨的審美意味。
二、藝術語言分析
(一)形象敘事
寫實人物尤其是主題性繪畫創作無疑是具有敘事功能的,王珂的寫實繪畫則具有以形象進行敘事的特點。如其作品陜北系列、藏民系列、同事肖像系列等所顯現的那樣,直觀的形象總是占據畫面的主要位置,形象本身就在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與生存狀態。如表現曠工的《曠工勞模》(圖2),就是一組具體的曠工形象的呈現,使我們與曠工有一種面對面的感覺,這就是形象敘事的目的,表達一種面對面的感受,從而傳達作者與激發讀者對眾多底層人物或者是普通人物的人文關懷。形象敘事必然是通過形象的直觀性也就是通過形象的具體而微的塑造來呈現,這本身使王珂的人物畫哪怕是人物眾多的作品更多的具有肖像畫的性質,眾多的形象被直觀地呈現在畫面之中,同時也就是被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因此王珂寫實人物的本質特點可以概括為用形象本身來敘事而不是通過人物來敘述故事。
此外,關于王珂人物畫的形象敘事必須要闡明的一點是——雖借助近距離肖像的形式進行敘事,但他的人物畫絕不是單純的肖像畫,除以肖像為目的而創作的同事肖像系列之外,在其他的作品中人物基本都被賦予在一定的現實情境之中,也就是說畫家更關注的是表現對象的社會身份及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境遇。如《邊陲小鎮》《陜北小鎮》《快樂陜北》《老倆口》等作品,人物在現實情境中被表現,從而賦予了形象更豐滿的生活意味。由于畫家善于感受與捕捉農民與藏民形象中的樸拙感并且能夠不加掩飾不遺余力的進行表現,因而畫面中的形象呈現出未加修飾的自然美與樸拙美,所以理論家王鏞先生評價其為“樸素的寫真”①是非常貼切的。王珂繪畫給人的樸素的印象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淳樸意味;二是畫家再現人物形象的語言方式所具有的樸素美感。樸素的形象與樸拙的語言正是王珂寫實水墨人物畫的審美價值所在,也是畫家本人的性情稟賦與藝術修養和藝術追求的必然結果。
(二)意象造型與寫實造型的融合
1 .筆墨語言特征分析
王珂的繪畫所呈現的寫實形象與筆墨語言兼具人文精神與形式審美意蘊的雙重內涵,因而寫實的形象不僅親切感人且富有藝術審美意味,是意象造型與寫實造型的融合。這是畫家對造型形式語言不斷實驗與提煉的結果,有意味的寫實形象使寫實人物除去了自然主義的瑣碎,同時以寫實與人文關懷為前提的筆墨語言使意象造型不至于成為空洞的語言符號和技術堆砌。
在繪畫技法來看,王珂的寫實人物繪畫主要通過勾線和潑墨結合的水墨語言來進行表現。在人物的具體表現過程中,面部表現的較為準確深入,眉眼等五官及面部輪廓在勾線的基礎上,以色代墨進行深入的形體塑造及神態的表達,這點與“徐蔣體系”所提倡的科學精神相符;與深入刻畫的面部不同,身體部分則以或快或慢或連或斷的書寫性線條來賦形,同時以簡練而有力的潑墨深入賦形,最后以潑墨與積墨的方式進行整體畫面的協調,從而形成了復雜而有序的筆墨交響。縱觀王珂的繪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面部、手部及衣服的裝飾部分用色,面部手部以外的絕大部分用墨,因此色與墨形成了量與質、少與多的強烈對比。最終,兩組語言對比的結果——面部的寫實與身體的寫意、面部的色與身體的墨——第一印象是面部被充分突出,形象敘事凸顯,克服了傳統人物畫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或類型化傾向;第二是畫面的整體面貌既具有寫實繪畫的嚴謹性又具有寫意人物畫酣暢淋漓的書寫性和潑墨、積墨形成的厚重感。由此可以看出王珂的寫實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特征是通過面部形象的寫實表現與身體的潑墨寫意來呈現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身體部分的潑墨寫意是造型高度凝練和概括的結果,是經過畫家主觀處理之后的符合人體比例與結構關系的筆墨結構。
2.畫風的演變分析
寫實與意象,寫實是手段,意象是目的,從寫實造型到意象造型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下面將通過陜北系列、藏族系列、近期作品等三個時期的作品分析來展現畫家在寫實與意象的融合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不同階段的筆墨與造型的變化特點。
(1)陜北系列
這一時期的作品如《邊陲小鎮》《陜北小鎮》《快樂陜北》《老倆口》等主要創作于2002年至2006年,是畫家早期藝術探索的成果。具體來說,這一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與筆墨關系遵從客觀形象的自然形態與解剖結構關系,光和色也被廣泛運用于畫面之中,潑墨、破墨、積墨等墨法的綜合運用中充分利用了水的滲化效果,畫面呈現了豐富而斑駁的墨痕與水痕。在線和墨的關系方面,以書寫性的線對形的建構為主,在線的基礎上進行潑墨與積墨的處理,最后通過潑灑大面積的淡墨統一畫面,從而使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具有濃厚的鄉土抒情意味,寫實敘事特征也較為明顯。如作品《老倆口》(圖3)中對潑墨法與積墨法的藝術處理,使背景與人物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時間感,背景的斑駁墨痕所產生的迷離般的光感給人一種時間流逝的感覺,背景中的鐘表又切實的起到了關于時間的暗示效果,使觀者對畫面中老倆口所經歷的人生歲月產生無限的聯想。這種潑墨技巧在藏民系列的作品中也被廣泛運用,均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可視為對潑墨技法表現形式的新發展。
(2)藏民系列
藏民系列的作品如《藏地所見》(圖4)《和諧圣地》《拉卜愣曬佛節所見》《溫暖的家園》等是畫家繼陜北系列創作之后的又一新的題材形式,藏民題材的作品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畫家創作的重點。具體來看,這一時期的作品面部特征在語言上變化不大,但是在身體的塑造中線的痕跡卻越來越少,墨的分量越來越足,墨既是筆又是面達到了直接表現形體概括形體的作用,筆墨開始消解具體的解剖結構,將自然形態的體和面直接轉換成了抽象的筆墨,用筆肯定而有節奏,用墨自然而具有干濕濃淡的變化,早期的類似輕音樂一樣的水墨意味變成了重金屬的節奏,鄉土抒情與寫實敘事逐漸被形象的直觀性代替。
(3)近期作品
在王珂的近期作品中,尤其是2015年創作的《同事系列》(圖5),將寫實性的形象敘事和潑墨、積墨的抽象筆法發揮到極致,畫面去除了對人物身份及生活狀態起暗示作用的背景而是直接單純地表現形象,生動而傳神。在這里早期線面結合的畫風驟然改變,除面部及衣領等處有少量的線條存在之外,其他部分則純粹用筆墨直接概括形體,干筆濕筆筆筆交織,淡墨濃墨有次序的復疊,從畫面中的筆墨痕跡可以看出畫家是在一種快速的書寫狀態下完成的,在高度的寫實造型與豐富的筆墨經驗基礎上所呈現的意象化的寫實形象,徹底的實現了“再現性的具象內容與韻律性的抽象形式的合二為一”②。從《同事系列》來看,人物的面部結構與神態的精微表現以及衣飾部分的概括與簡化,從線面結合到以面為主的潑墨與積墨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王珂在寫實水墨意象人物造型方面的嫻熟與概括表現能力。
結語
王珂的水墨人物畫秉承20世紀以來“徐蔣體系”尤其是徐悲鴻所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寫實主義精神,吸取近一個世紀以來寫實水墨人物畫家實踐探索的成果,一方面堅守“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積極利用西方寫實繪畫的傳統經驗,同時又在寫實造型的基礎上探索水墨語言的可表現性,以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潑墨寫意繪畫的意象造型觀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最終取得了不一般的藝術成就。
此外,在當代多元的水墨畫語境中,王珂堅守寫實水墨人物畫的創作,深入研究寫實造型與筆墨語言,使中國畫意象造型的美學傳統在當代寫實水墨人物的表現中展現出新的高度,在追求“新”“異”與“自我”的時代以及在傳統資源的繼承與革新方面無疑具有很大的啟發性。
注釋:
①王鏞.樸素的寫真——王珂的水墨人物畫[J]美術,2010(10).
②羅杰·弗萊.弗萊藝術批評文選[M].沈語冰,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