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主任,咱們醫院同A公司合作的AI(注: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診斷的項目可能進行不下去了!他們說公司投資方認為項目看不到收益,所以……”
又來了,真想揍這幫騙子!
想起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領域的幾次合作最后都是這樣虎頭蛇尾,某三甲醫院信息中心的胡主任氣就不打一處來,忽悠技術如何領先、公司如何資金雄厚、團隊如何高端的是他們,說干不下去的也是他們,別的不說,這么多的高端醫療資源多年的付出就這么不了了之了,實在是罪過呀,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研究、診斷、醫治病人上,可是會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的!
也難怪胡主任憤慨,在風起云涌的智慧醫療領域,AI輔助看片診斷,主要是通過圖片與視頻大數據分析,對診療病人的檢查片子(注 :CT、核磁等)進行自動化診斷,將其中關鍵片子抽取出來,并打上可能的病癥標簽,供主治醫生參考,以提高診療的準確率和工作效率。
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是卻不斷出現上述半途而廢的情況,甚至有些是資金雄厚、技術領先的國際大公司,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這當中的關鍵是需要不間斷地積累足夠多的病種樣本,通過機器學習技術,總結出規律。于是,才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合作項目,其本質是借助高端醫療資源對樣本片子進行標注(注:也稱為打標簽),進而形成某病種的知識圖譜,再應用到門診與臨床診斷中,如此循環往復,持續提高精度,直至達到實用的級別,再向外推廣應用。

高洪福,清華大學研究生,具有二十多年甲、乙方企業信息建設、管理與服務跨界實踐,擅長IT治理、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等,其倡導的金陽光ICT服務、嵌入式服務模式、主動式服務產品、基于客戶感知的服務理念使之成為影響國內IT服務實踐發展進程的重要推手。
個人郵件:gaohfd@126.com
那問題就來了:一個有效的樣本是需要長時間跟蹤、采集、觀察、分析、標注、歸類的,根據病種的不同,對樣本的數量,以及每個樣本的跟蹤時間都是有科學的測算標準的,其中越是有那價值的病種,其需要跟蹤的時間越是長達十幾、二十年,同時為保證質量和最終結果的實用性,必須同時采樣的樣本基數又需要高達上千份以上,也難怪當投身其中的公司在發現這個本質后,絕大多數都堅持不下去了。
那么,要怎么樣做,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呢?
首先,要確定可實現的目標。由于高端醫療資源的稀缺性,最好把項目的范圍盡可能聚焦,根據可用資源情況,主要指符合要求的高端醫師的時間、精力,以及可取得和跟蹤的有效樣本,把目標定在某具體病種,甚至是子病種上,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資,因面太廣卻無法持續的情況發生,才有可能在某聚焦領域取得實用成果。
其次,要有長期的規劃。鑒于這類項目需要很長時間的樣本積累,極其考驗項目方的運作能力,所以一定要制定比較長遠的計劃,在技術、資金、人員,以及資源的使用上都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還要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注:10-20年)只能產生階段性成果,而無法通過產出可實用的成果,并進而通過推廣成果產生應用收益的共識,這才是合作方立項的基礎。
最后,要廣泛的協作。正是因為此類項目時間跨度特別長,甚至有可能跨越了單一組織(公司)的生命周期,所以要形成接力棒式的組織形式,如建立聯合實驗室、聯盟、項目公司等,甚至借鑒開源、眾籌等模式,整合盡可能多的社會資源共同開發、共享成果,才能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從日積月累到累變引起質變。
隨著信息技術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資本的加入,越來越多高端醫療資源的重視,都預示著AI輔助診斷已成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的新風口,但如果不看清事物的本質,并采取正確的路徑推進,最終當強風刮過之后,依然會一地雞毛。
—IT語錄:只有腳踏實地,才有AI看片的未來!
“胡主任,聽說A公司那個項目干不下去了,讓我們接手吧,我們可是剛拿到新一輪融資,準備靠AI應用上市呢!”
“離我遠點!”
……
胡主任是真受到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