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國
前些天腳傷住院,燦琴嫂子知道了,專程來醫院看我。
嫂子說,受傷最忌躺在床上不動,要經常勾勾腳趾,伸伸腿,既有利于肌肉恢復,又防止血栓生成;枕頭也不宜太高,頸椎容易變形。
我很感激。
燦琴嫂子高中畢業后,當過教師,1979年參加高考,又考入了洛陽市衛校。
1981年,她被分到水寨衛生院,1985年又被調到了縣醫院。她為人隨和,技術過硬,遇事反應快,多次被評為技術能手和先進工作者。她有一手絕活兒:用止血鉗扎針。由于這種方式入針角度小、速度快,病人往往感覺不到痛,就已經穿刺成功。
每逢春季,兒科病房總是很忙亂,走廊添滿了臨時床位。孩子們愛哭鬧,護士們也容易緊張。有一次,一個病危孩子急需輸液,可是護士試了幾次都扎不上針,孩子的父母大鬧醫院。嫂子本來已經下班,領導打來電話,她聞訊立馬返回,給孩子扎上了針。孩子得救了,父母的怒氣自然也消解了。
非典那年,嫂子在外科工作,醫院要設立發熱科對疑似病人進行隔離治療。疫病猛如虎,科室組建時別人都躲得遠遠的,唯獨她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
在縣醫院工作那些年,她天天起早貪黑,沒吃過應時飯,沒睡過安穩覺。她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盡心盡力,感動了一個又一個人。被搶救過來病人們,逢年過節常常來看望嫂子。嫂子總是不讓他們來,他們說:“我們不沾親不帶故,當時如果不是你,我們早已又托生了?!?/p>
燦琴嫂子和我岳母家住對門,又是白沙老鄉。岳母年歲大,遇見頭疼腦熱經常麻煩她,她也樂于幫忙。
十八年前的夏天,我兒子才過一歲。中午吃飯時,侄女抱著他在家門口玩。燦琴嫂子端著碗正在門口吃飯,和侄女聊天。侄女給兒子喂桃子,兒子著急,搶過來就往嘴里塞。侄女也沒當回事,只顧和嫂子說話,一扭頭卻發現孩子臉色發青、眼瞪著上不來氣。
說時遲,那時快,燦琴嫂子飯碗都來不及放下,左手腕頂著孩子頭后部,右手食指使勁伸進兒子嘴里,把桃連核帶瓤從喉嚨里摳了出來。兒子哇的哭出聲來,嫂子長出了一口氣,對侄女說,沒事兒啦,趕緊回家讓他漱漱嘴。
侄女抱著兒子回家,哭著說事情的經過。我和家人趕緊出來感謝嫂子,嫂子說:“沒事,鄉里鄉親,這是應該的?!?/p>
從此以后,我們兩家關系更近了,我和妻子把嫂子當作親嫂子,嫂子也把我們當作親人看待。
嫂子退休后,常去廣場鍛煉,有些老年朋友認識她,常跟她探討病情,詢問如何治療,如何預防。老年人很啰嗦,一句話問幾遍,一件事反反復復說,嫂子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
2014年5月,她和家人去外地旅游。由于歲數大,連續四五天奔波,精疲力盡,很快就在列車上睡著了。可是到晚上12點,火車上廣播說,車上有一位四十歲左右婦女,腹疼難忍,尋找火車上乘客中的醫生。嫂子想自己是個護師,又不是醫生,不去湊熱鬧了。可是十幾分鐘后,廣播又連續播報幾遍尋找醫生。嫂子立即穿好衣服到病人所在車廂,當得知沒有找到醫生時,她說,我是一個副主任護師,在醫院工作三十多年,見過很多類似病例,讓我看一下。經檢查,確認她是急性闌尾炎,簡單處置后,告知病人就近下火車立即做B超進一步診斷。列車長把嫂子地址、聯系方式記下,在列車廣播上表揚。嫂子旅游回來,列車長和病人又打到電話并寫信表示感謝。
嫂子是已退休的人,本應享受晚年生活,但現返聘到醫院工作,依然忙碌。每遇到接診她都走在前面,看到許多年齡大的病人,親自推輪椅接送。想到這些,總讓我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