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馨怡
摘 要:“傷痕美術”是20世紀70年代“文革”后期出現的美術創作思潮,“傷痕美術” 喚醒了中國畫家內心深處壓抑已久的現實主義情結, 從歌頌轉變為批判,從“文革”中追求一味的喜慶場面轉變到對于現實的悲劇場面中來。畫家開始關注中國社會的現實以及普通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皞勖佬g”作為文藝創作領域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 對20世紀后期中國當代藝術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藝術界的創作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文章將通過“傷痕美術”的理論背景、歷史價值、審美價值以及代表作品進行系統分析。
關鍵詞:傷痕美術;批判;現實
一、傷痕美術的理論背景
“傷痕美術”是現實主義下的回歸,是畫家們對于現實的追求與向往。“傷痕美術”是藝術家們就藝術形象對社會背景提出的質疑,進行藝術的揭露,從而引起廣大民眾的情感共鳴。“傷痕美術”是20世紀70年代“文革”后期出現的美術創作思潮,“傷痕美術”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藝術界的創作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建國初期,中國的美術作品多以歌頌光明,歌頌新生活為主體?!皞勖佬g”的青年創作者們不愿意根據主流的形態去歌頌,重走“遵命創作”的老路,因此他們將過去的“歌頌”轉變為“暴露”與批判,并從“文革”中一味追求“紅光亮”“高大全”的喜慶場面轉換到正視現實主義的悲劇上面來。
“傷痕美術”站在藝術的角度來看,它從內容及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藝術形式,敢于正面直視生活,揭露社會現象,具有很深的社會意義。在藝術的色彩的運用上,摒棄了過去色彩光亮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運用低調的灰色系進行寫實的描繪。
因此可以說,“傷痕美術”它是中國美術思想觀念轉變的重要轉折點。傷痕美術”作為文藝創作領域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 是20世紀后期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藝術界的創作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二、傷痕美術的歷史價值
1949年建國后中國藝術創作受到了當時社會大思想的約束與限制,導致當時的藝術作品都集中表現為單一的意識元素,風格上落后于同時期西方世界受新思想浪潮影響下的藝術發展,所以當時的藝術風格單一毫無創新,并且一貫的采用對于英雄人物的歌頌與贊美,對于理想新生活的過度追求,同樣也能明顯看出受前蘇聯藝術的影響導致當時中國的藝術作品不能發揮啟迪思想的功能。后期“傷痕美術”的出現改變了這種不良的走勢,拋棄了對于英雄人物的盲目歌頌,擺脫了歌功頌德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一個“神”時代的結束與一個“人”時代的誕生。在傳遞的思想上也有了巨大的革新,從命令式思維創作到個體、個人的思維創作是中國美術界思想觀念變化的關鍵所在,它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思維,將禁錮不變的思想演變到開始接受現實主義的思想,更加講究對于藝術創作現實性的追求和個性的需求。它使人們開始正視社會生活的現實,勇于去探索內在的根由,為人們提供了對于“文革”時期的形象材料,也引起人們對于相關問題的反思,因而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如春筍般涌現的多元藝術創作中,“傷痕美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說它影響著中國后現代時期的藝術創作,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三、傷痕美術的藝術價值
“傷痕美術”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對于事物“真”的描繪,畫出幾個“真”像,藝術創作中應該提倡這個“真”字。“傷痕美術”突出真實感與悲劇感的結合。在色彩的處理上,藝術創作者追求既冷又灰的政治感覺;造型上追求對于真實性以及人物內在心理的刻畫。在個體人物的美感上都突出其對于生命的追求以及現實生活帶來的激烈矛盾沖突。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每個作品都統一運用了較大起伏的畫面來體現故事情節的感情波動。其運用的繪畫表現手法多用素描式的油畫繪制技巧來體現真實的生活情境和感情的堅實與淳樸。在表現形式上,“傷痕美術”雖然沒有西方諷刺漫畫那樣夸張的人物造型和故事內容,但是它用自然的、嚴謹的、真實的繪畫手法表現了對于當時社會的不滿,充滿諷刺意義。例如連環畫《楓》中,這幅畫采用極大的畫幅突出林彪的人物形象,以他的笑容與畫的下方在戰爭環境下的士兵與普通人的苦難生活進行強烈的對比,雖然這張畫以寫實為主,但是其諷刺意義與西方諷刺漫畫別無二致。因此,從藝術現實的角度來分析, 連環畫作品《楓》體現了現實主義美術的本質, 即現實批判精神。“傷痕美術”的系列作品都表現出這樣的藝術價值,采用對比的方式,去傳遞對于社會生活的無奈與感傷。也許透過畫面帶來的視覺感受是畫中人物的笑容或者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但是在探究它的真實后會發現那些笑容與活力都是畫中所傳遞的假象,觸動人們心靈的是悲劇的誕生?!皞勖佬g”沖破了藝術政治化虛假的模式,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頂守著壓力的條件下創作出一幅又一幅具有歷史與民族使命感的作品是相當不容易的。它促進了審美意識的改變,成就了現代藝術語言價值所在。
四、“傷痕美術”代表作品分析
(一)高小華《為什么》
“傷痕美術”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這部高小華創作的油畫作品《為什么》,該作品的誕生真實地傳遞出單純的反思思維。這件作品在畫面上選取了“文革”時期一場武斗間隙中幾個坐在街頭的紅衛兵青年的場面。從圖中可以看出(圖1)紅衛兵青年滿臉的疲憊以及地面上散落的血跡以及戰爭所留下的子彈。畫面的中心人物是以一個頭纏繃帶,手臂上佩戴紅衛兵袖章的青年小將,他雙手抱膝,眼神中透露著困惑的神情。在他的身邊,一個盤腿而坐的少年,單手托腮,似乎在思考什么。畫家采用俯視的角度進行構圖,體現出一定的壓迫感。整幅作品通過幾個紅衛兵在戰斗后將進行思考的細節,來表現出一種批判的反思。這幅作品從題材到藝術表現形式,都充滿著對于是社會歷史的反思,作者再受前蘇聯畫風的影響下,在色彩上選用鉛灰色的調子,運用厚重的筆觸,有意的去追求粗獷感。與“文革”時期所流行的美術樣式是不同的。作品表現出壓抑而又沉重的氣氛,將對當時歷史時期的懷疑情緒散布到了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通過精湛的技藝、飽滿的構圖將所傳達的視覺語言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與觀眾產生思維上的情感互動,讓欣賞著在看到這部作品后能夠激發他們對于當時那個時代的歷史共鳴。
(二)程叢林《1968年某月某日.雪》
“傷痕美術”現實主義的藝術性傾向在程叢林的作品中表現得十分充分,《1968年某月某日.雪》被稱作最具有“傷痕美術”特征的作品,也是最受歡迎、影響最大的作品。它真實地記錄了“文革”時期兩派紅衛兵組織發生的一場武斗大的場面。這幅作品采用全景式的構圖方式,畫面上因為武斗后冰雪上洇染了鮮血。畫面所表現的是武斗的“勝利者”押解“失敗者”離開他們的工事。“勝利者”們有的在搬運東西,有的在暴打失敗者,有的用相機準備拍下這個輝煌的時刻,而“失敗者”的臉上并沒有因為失敗而去屈服,他們個個表情堅毅、大義凜然、無所畏懼。他們有著寧死不屈的堅強信念。畫面中的主角是一位短發且衣服被扯破的女青年,她的眼神中充滿了仇視,圍觀的人們在畫的右側,他們表現出很不解與困惑。整幅作品中的每一個年輕的面孔,使人們不難想到這場武斗帶來的悲慘,同樣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對于社會政治的無知與麻木。從畫面、構圖到鉛灰色的色調及筆觸的厚重處理上看,給人視覺上的壓迫感;每個人物的造型及神態都圍繞著該作品的思想理念進行精心設計,其寓意一種悲劇的色彩感受。程叢林在《1968年某月某日.雪》中通過借鑒俄羅斯畫家的風格,以及對人物的真實寫生,來對這幅作品進行深刻表現,讓作品更加具有悲劇色彩,也讓后代觀賞者深深感受到那個時代背景所蘊含的心酸與苦楚。
四、結語
“傷痕美術”作為一次文藝創作領域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社會的思想開始擺脫了束縛的意識形態,藝術作品也不再是歌頌與理想主義的圖解。它標志著一個藝術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藝術時代的出現, 它用真實的方式喚醒了人們心中最渴望的現實,也使當時的畫家重新思考如何在現實主義下對真實社會進行解讀,也引起更多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問題進行的深刻反思。同時“傷痕美術”的出現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魯虹.中國當代藝術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
[2]呂鵬.20 世紀中國藝術史(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劉明玉.小議“傷痕美術”的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4]香佳麗.淺議傷痕美術[J].藝術審美,2011,(04).
作者單位: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