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軍
摘 要:快速發展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文化視野的發展,現階段,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油畫作品成為主要力量。同西方油畫相比較,我國油畫還處在起步階段,但經過我國藝術家們的潛心研究,中國油畫呈現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在油畫創作中也留下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強烈印記。
關鍵詞:中國民俗文化;油畫創作;審美欣賞
從明清至今幾百年的時間里,油畫藝術從萌芽到逐漸壯大,油畫在中國也經歷了從上到下的過程,即最初服務的對象為皇室成員,之后進入到普通階層的生活中。油畫創作是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展開交流與傳播文化的過程,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民俗文化。外來文化藝術無論在何種地方被傳播或被人們接受均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受眾在其傳播與接受過程中,會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對其改造,讓外來藝術逐漸成為這一區域可接受并欣賞的藝術。因此,中國油畫發展在最初就融合了民俗文化。
一、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
民俗文化涵蓋民族的發展歷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看得見的民俗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并且能感受和體驗的文化,它具有可復制性和商品交易的性質,看不見的文化則是我們根深蒂固和原汁原味的思想觀念,它具有可傳遞性,能夠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內心世界。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區域的文化特色均不相同,所謂民俗文化即是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各類文化內容,包括風俗習慣、精神信仰等[1]。因為我國擁有56個民族,所以也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越來越重視,諸如昆曲、剪紙、皮影戲等很多民俗文化都被申請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均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但部分民俗文化因為已過了很久時間,所以已很少有人運用,因而正逐漸消亡。為此,我國加強了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在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上給予了大力支持。民俗文化不僅包括部分戲曲與風俗習慣,且各地的民俗建筑與民俗景觀等也包含其中。
二、中國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影響
(一)民俗文化影響創作者的心理
創作者通過獨特的思維,以油畫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他們腦中的另一個世界,油畫創作的主體是油畫創作者和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在油畫創作中其先是以社會生活的個體存在的。藝術從生活中而來,但又高于生活。要想創作出優秀的、讓人感到震撼且時代氣息濃郁的油畫作品,則就需在油畫創作時貼近現實生活,并立足于現實生活展開藝術加工。對油畫創作者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社會生活中,創作者也會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進而也就自然地在創作中融入進了民俗文化,同時融入的還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民族信仰是民俗文化對創作者心理影響最大一方面。
(二)民俗與創作主體的審美欣賞
萌芽的藝術形式早在洞穴時代便已出現,由此充分說明人類與藝術緊密相連,因為人類對藝術有一種必要的需要,所以才產生了藝術。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針對人對美的需要說道:“不論在哪一種文化,還是哪一時代都會出現審美需要的沖動,早在原始的穴居人時代就已開始出現這種現象[2]。”就油畫創作來說,客觀物質世界在創作主體上充分體現,讓主客體之間相互融合。民俗審美的影響也包括在客觀物質世界的影響之中,所謂民俗美主要是一種社會美的內容,包括人民大眾風俗習慣之美、人類精神文化現象之美。油畫藝術家們作為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勢必會有對民俗文化的審美需要,并試圖利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將自己所處文化中的民俗審美顯現出來。
受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影響,中國油畫表現的內容與很多領域都有聯系,而其中一項就是將民俗文化作為自己創作的內容與研究方向,這與藝術家對民俗文化的藝術審美欣賞有關。美學家蔣孔陽說:“審美欣賞的不同是精神性的,其體現的各個本質力量。即其對物質上的感官刺激往往是被動地接受,且更重要的是其要將欣賞者作為人的各種本質力量實現。每個人均有著不同的本質力量,即使是相同的審美對象,所欣賞的美也存在差異[3]。”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歷程,且生活環境、性格、文化修養也存在差異,如此就導致了不同的審美欣賞品味。藝術家自身的內在因素對其藝術的內涵、風格和作品的品味起決定作用,比如王沂東的《新娘》等一系列作品的畫面基調多為紅色、黑色與白色,其中紅色最為突出,而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民俗審美,因為紅色就是喜慶、吉祥的象征,“紅紅火火,圖個吉利”的民俗審美觀也得到了印證。
(三)民俗和藝術家的情感融合
一些人認為民俗是平民文化,不夠高雅,是不可能和油畫產生聯系的。就某些方面而言,油畫并不屬于本土文化,其是從西方進入到我國的,這兩種文化的差異性非常大。但有機融合兩種文化,不僅毫無違和感,且也更好地體現與傳達了這兩種文化。油畫藝術家油畫創作利用民俗文化,還聯系其藝術情感,孕育藝術的源泉就是情感,藝術家通過油畫創作表現出其豐富的情感與感悟。在感受民俗文化時,藝術家被某個形象、動作感染,從而將對其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喜愛體現在創作之中。
(四)油畫傳達民俗感悟
中國民俗文化真實反映著普通生活,人生感悟與生活習俗都包含其中,且文化美、傳統美也包含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油畫創作者容易發現其美的表現形式,進而體現在油畫作品中。比如,著名油畫家王宏劍,就擅長對中原文化中的美進行挖掘,同時借助油畫作品進行思想的表達,其代表作《冬至祭》就是對中原文化中的喪葬民俗展示,深刻描繪了喪葬禮儀,將中原文化中喪葬文化傳統進行了體現。還有一些創作者到少數民族地區,對一些鮮為人知的邊疆民俗進行挖掘,以《塔吉克族婚禮》為例,作者表達了塔吉克族人的婚禮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感悟的表述形式,油畫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創作中。北方的鄉土油畫的代表宮立龍先生,他通過對北方民俗的田野考察,創作出了好多優秀作品,如《打臺球》《臘月二十九去狗柱家送福的春秀》等優秀作品。
三、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運用
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對中國民間民俗文化中的很多因素進行了汲取,如在鄉土題材中對農民的憨厚樸實、純正的民風民俗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的表現,使中國油畫具有了中國民族特色。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形成了當代油畫創作中可汲取營養的土壤。在色彩的審美體驗上,如年畫、剪紙、臉譜、皮影戲等,這些鮮艷的色彩將人們賞心悅目的審美感受給傳達出來,也讓油畫創作有了參考。以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為例,整幅畫艷麗奪目,將一種恢宏的氣勢帶給觀者。其在色彩運用與表現手法上對中國民俗文化元素的民間美術色彩特點予以了運用,而并非沿襲有歐洲古典畫風,對新中國開國大大典的盛況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描繪。
當代油畫創作在借鑒民俗文化色彩方面還需融入民俗文化心理。中國民俗中的一些習俗,如婚宴、壽宴等,均喜歡對紅色、黃色等代表吉祥的顏色予以運用,以帶給人視覺上愉悅。中國民俗色彩的親和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代油畫。畫家段正渠對黃土高原的民俗文化非常關注,其通過敏銳的洞察力與充滿個性的色彩感覺,將一幅幅生機勃勃的民俗風情畫作展示在人們面前,諸如《東方紅》《夏日黃河》均為其代表作。
四、結語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征,其為油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油畫家們在油畫創作過程中,借鑒與體現我國民俗文化的精神與親和力,從而進一步拓展油畫的創作空間,這無疑會使中國藝術家對油畫民族化這一百年課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關義覺.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影響[J].作家,2015,(08).
[2]包銀峰.淺談我國民俗文化對當前油畫創作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2,(07).
[3]李婷.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影響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動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