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輝
摘 要: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藝術品參差不齊,而購藏界出現的聲音更多的是中國當代藝術沒有市場。分析張曉剛藝術作品的創作思維來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走向,從而引發中國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思考。
關鍵詞:當代藝術;藝術市場;張曉剛
“當代藝術”,于時間概念講指的是今天的藝術,是具有現代精神和現代語言的藝術,是基于藝術家今日社會生活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同時也是為了和已經過時的“現代派藝術”進行區分。
一、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概況
20世紀末,西方思潮對中國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中國的藝術在這一時期有了一個大的發展階段。西方現代主義帶來的沖擊使中國藝術家不斷向其靠攏,此時的藝術家不斷嘗試用新的手段、新的材料、新的手法去創作表達,即使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藝術家也可以通過模仿和自我感情的表達去創作藝術作品。于是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大批藝術家,他們開始關注人類自身,關注現實,關注個性,關注情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其繪畫思維和繪畫題材多樣,不再局限。這一轉變為中國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國的藝術市場變得趣味化、多元化。
中國的藝術市場一直是圍繞前人的藝術作品而展開,遠之唐宋,近之徐悲鴻、張大千等人的繪畫等,都是中國藝術市場最為活躍的主流藝術作品,而當代藝術作品則在市場上不著見效。追其原因是因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缺乏系統的創作題材,風格多元化,材料多樣化,藝術手法淡化,作品文化內涵不足,藝術水平層次不一,藝術家本身知名度低及藝術作品缺乏“藝術眼光”的衡量。這也就牽扯到購藏者的藝術鑒賞能力,多數購藏者在藝術市場中充當盈利者,不為收藏,只求作品升值而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因此這也導致當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低迷,很多購藏者不愿涉險去進行收藏或投資。隨著西方思潮的進入,中國經濟文化的日益發展,當代部分中國人有能力、有鑒賞力去關注當下的藝術市場,嘗試購藏當代藝術作品,或為了裝點居室,或為了陶冶情操,或為了經濟收益,但是從客觀上看這些轉變刺激了當前藝術市場的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帶來了生機。但是縱觀當前藝術市場,活躍的依舊是徐悲鴻、張大千、黃賓虹等人的作品,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市場反饋依舊處于低溫狀態,成效低微。那么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市場走向又將是何方呢?“隨著近年來藝術品的過度挖掘,以及宏觀經濟形勢緊縮的影響,自2012年高點以來藝術市場呈現出疲軟的狀態,2016年中國藝術市場進一步萎縮,總成交額退居全球第二。”中國藝術市場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藝術品才能夠被社會認可呢?下面以張曉剛的藝術作品為例去探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市場走向。
二、張曉剛藝術思維起源
張曉剛,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7年受聘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現工作和生活于中國北京。
“張曉剛在校期間,國內油畫學術界正由傷痕現實主義過渡到鄉土現實主義,追求對重大社會責任的表達……由于近距離的接觸鄉土現實主義,張曉剛發現其中的不足,由于模仿甚多,許多畫家把這種流派需要的樸素感覺變成了純商業、較為機械的風情畫。”而張曉剛自身有喜歡表達個人感情的繪畫方式,因此與當時的主流藝術不符。隨著改革開放后西方現代藝術思潮進入中國,張曉剛的視野也隨著知識的儲備開闊了許多,雖然這一時期的主流藝術是鄉土現實主義,但是西方現代派藝術也慢慢滲入到人們的日常中,漸漸開始被大眾所接受。
由于社會的動蕩,西方思潮的興起,整個時代處于蓬勃且激昂的狀態,為張曉剛的藝術思維奠定了濃厚的時代素材,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意識,使得他開始反思社會,出于一個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注去進行藝術創作。整個藝術創作的階段“從創作的題材上他經歷了從個人感受到個人記憶再到集體記憶的挖掘;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說,他經歷了從內心獨白到理性描繪的轉變;而在其藝術精神追求上,他的作品強調感性、關注人性”。這樣的藝術行為轉變使得他的藝術作品從藝術價值轉變為市場價值,從而占據了藝術市場的主流藝術作品,成為當前中國藝術市場的當代藝術作品中的翹楚。
三、張曉剛藝術作品的市場演變
談及張曉剛的作品,除了天價一詞,很多人說不出張曉剛藝術的價值所在。張曉剛藝術之所以“天價”,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藝術內涵決定的。張曉剛自己也說過:“越是有學術內涵的作品越有市場,如果為了市場而創作的藝術,藝術遲早要消亡。”因此張曉剛的作品是由藝術價值向市場價值所轉變的,而這一轉變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化的趨勢和主流。張曉剛的作品見證了當代藝術的崛起,也是當代藝術市場化的具體表現,是時代的印記。
1982年,張曉剛的畢業作品“草原組畫”由《美術》雜志編輯予以肯定,并且《草原組畫:天上的云》在《美術》雜志發表了,之后這幅畫受邀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舉辦的四川油畫展。這一契機使得張曉剛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
80年代初,由于受到展覽的影響,張曉剛開始去嘗試各種樣式,用不同的風格去作畫,這種出于對于藝術無限的追求與探索,使得張曉剛陷入不斷的情緒高低潮階段。隨著自身身體原因,他開始熱衷于“死亡”。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他不斷追求“死亡”,每天去畫恐怖的魔鬼,《黑白之間的幽靈——住院日記》素描組畫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被稱之為“幽靈時期”。這一時期為他埋下了黑白灰的種子,成就了后來的藝術風格。“1989年天安門政治事件之后,死亡和哀悼再次打擊了他的心靈,成為這一時期的作品主題。畫中紀念碑似的殘骸一樣的頭顱、四肢等人體的部件,被繪制成像祭壇上祭品一般,充滿著一種悲劇似的肅穆,這類作品一直延續到1992年。”
1993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張曉剛從自己的夢世界醒來,開始尋求新的表達方式。“繪畫不再以‘繪畫的身份出場,而是以表達觀念的一種視覺方式介入人當代問題。”張曉剛突破了個人情感的限制,趨于理性,此時“大家庭”系列作品也漸趨成熟。“大家庭”系列作品以中國近代的攝影作品為素材,從全家福中尋求歷史色彩,尋找歷史背景,他認為家庭照不僅僅代表著家,同時象征著不可抹去的血緣關系,親情的、文化的、社會的、集體的等難以擺脫的情節。張曉剛將中國工筆重彩的技法和油畫結合,形成了一種平涂式的樣式風格,具有中國文化的審美意識。“大家庭”系列作品蘊含著國民集體記憶,呈現一種傷感的歷史經驗和身份反省,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喚醒大眾,引起公眾的共鳴,從而進行自我反思。這種記憶式的創作手法一直持續到后來的作品中,形成了后來的創作風格。
此時的張曉剛作品已經具“中國符號”,而且是獨創一格的家庭老照片式的中國符號,充滿著文化感和個人風格。而這種中國符號正是當代藝術沒有去照抄照搬的部分,因此才能夠被海外市場所操持,進而將張曉剛作品推向高價市場。
“從2005年至2007年3月,張曉剛的黃色嬰兒系列作品開始在市場上呈上升趨勢,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油畫《黃色嬰兒系列》從151萬元升到320萬元,漲幅高達119%,同樣一幅畫,在同樣的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在短短的幾個月里,其市場價值升值度是驚人的。”2006年佳士得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的成交價目表中,張曉剛的作品在前十名中占據了一半的席位,對于這一市場反饋,藝術家本人和批評者都大吃一驚,甚為詫異。市場中出現了“齊白石不敵張曉剛”的驚呼,收藏界開始重新去思考何為中國符號,什么樣的作品才能夠真正領跑當代藝術市場?
四、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需要具有“文化符號”的作品
張曉剛的作品受到市場的追捧不是偶然。“張曉剛的油畫充滿了人文關懷,是當代藝術所蘊世故的中國情境的最佳體現。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現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這種對社會、集體以及家庭、血緣的典型呈現和模擬是一種再演繹,是從藝術、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發的,因而具有強烈的當代意義,備受追捧。”
中國當代藝術要具有“文化符號”才能夠立足于國際,才能夠真正跳出當代無藝術的怪圈。藝術市場是出于資本運作需要的經濟行為。在當今迅猛的消費時代,火爆的拍賣場和連續刷新的價格記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藝術購藏的自主性和多元性。但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依舊受到很多限制,從張曉剛藝術作品的海外市場價格刷新至現今火爆的國內市場,可以看出,不是中國當代藝術缺乏市場,而是市場缺乏好的當代藝術作品。
只有像張曉剛一樣,擁有對于整個社會強烈的責任感,從我們內心產生對于生命的崇高敬畏,立足于中國文化,為作品賦予文化符號、學術性、社會責任等文化內涵,才能夠立足于當代藝術市場,被市場所接受,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走向。
參考文獻:
[1]曉風.學術性越強的作品才越有市場[J].市場聚焦,2007,(01).
[2]陳美珍.四川畫派的常青樹:張曉剛的藝術追求[J].文藝爭鳴·視像,2008,(03).
[3]周巖.張曉剛油畫思想解讀——以“歷史性”的主題,確定自己在藝術史的地位[J].大眾文藝,2013,(11).
[4]張曉剛.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蔣麗.張曉剛藝術作品市場研究[J].黃河之聲,2009,(15).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