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醫者的細心耐心與貼心
《大醫精誠》編導 高存
本片講述的是北京市肛腸醫院首席專家于洪順主任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專心肛腸病臨床工作的故事。
于洪順從事肛腸工作已逾40年,救治了數以萬計的肛腸病患者,他在疑難復雜疾病如高位復雜肛瘺、肛門直腸狹窄、炎癥性腸病肛周病變及小兒肛門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方面見解獨到、技術高超。
作為學科帶頭人、肛腸科中西醫結合工作室的傳承人,他還認真做好對下級醫生的培養,手把手帶教,無私地傳授手術操作技巧及臨床經驗。在他的指導下,一批年輕醫生已經成長為所在崗位上的主力軍。他指導在研的肛腸科微創課題達到10余項,其中利用生物填充技術治療高位復雜肛瘺已成熟、安全地應用于臨床工作,減低了肛門功能損傷,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在臨床工作的最前線,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認真履行著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這就是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
“一個高位的肛瘺,以前會怎么做?”
“首先要給你改造開肚子,把腸管先拿出來,預防污染,過三個月半年再放回去。所以病人很痛苦,開肚子會感染,腸粘連會有后遺癥。”
“現在您會怎么做?”
“掛線療法是取代開刀,唯一解決肛門括約肌在受損傷的情況下,不至于功能下降或者失禁的方法。你別看它地方小,有很多東西,關鍵的地方,人們都擔心肛門功能的問題。”
第一次在辦公室見到于老,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許是于老自身的平易近人,也許是于老每次回答問題都竭盡耐心地解釋到我明白為止。不急不躁、耐心細致是我對于老的第一印象。
而手術室內見到的于老與辦公室聊天的又判若兩人,于老手中的刀,絕對的快準穩。連著三臺手術,不到兩個小時便都順利解決了。驚嘆之余,對于老的專業技術又增添了幾分欽佩。
采訪過程中,于老聊到最多的就是細心,他說為病人細心解釋是治療的第一步。“咱們不管再怎么忙,也得耐心地給人把這個解釋好、溝通好。解釋清楚了,病人30%的病就好了,然后咱們再細細地治療。有時候,關心病人的方法很簡單,就一句話,病人上床的時候告訴他,請按照那個姿勢上床,假如這個臺階有些高,就要提醒病人,您注意腳下,下來一定站穩了。實際上就一句話,病人內心就感覺得到了安慰,接下來的治療也就舒暢很多。”
拍攝過程中,我發現于老每次聽完病人的講述后,都會在病人的病歷本上畫一個示意圖,然后再為病人講述肛腸的構造與發病點位置。這樣貼心的做法,對于病人理解病情.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
63歲的于老從事肛腸病臨床診治工作已有40余年,已經申請過一次延遲退休的他,正在準備申請第二次。“只要患者還需要我,我就一直堅持在崗位上。”拍攝回來,坐在編輯線前,于老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我腦海里,細細回看于老門診的各種紀實鏡頭,對待病人耐心細致、娓娓道來,我想真正的大醫生就應該是這般模樣吧!
兩代鐵路工人的堅守
《師徒》編導 高存
本片講述的是一名年輕工長趙海麗在師傅李長于的幫助下,成為京西鐵路線路專業技術骨干的故事。
每逢假期,人們大都會選擇鐵路出行。列車上、車站中,我們總能看到辛苦的鐵路職工,其實,在我們視線之外,還有更多人在默默奉獻,他們,舍棄小家的團圓,為我們,守護著平安。萬家燈火,溫馨團圓時,請不要忘記,他們的堅守……
趙海麗就是這樣一個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的鐵路工人,在距離門頭溝城區50多公里外的珠窩東工區,趙海麗和同事們每天都要檢查沿途軌道線路的基本情況,不放過每一根枕木、每一個螺絲。一公里鐵路,1660根枕木;一根枕木4項螺栓扣件;6.9公里就要檢查11454根枕木,45816套螺絲螺栓……一趟日常巡線,來回近14公里,要檢查的枕木、螺栓就得兩萬多根,9萬多套。
從2012年開始,趙海麗多次放棄休息,堅守山區鐵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
第一次見到海麗,還是初春的早上,城里的溫度已經不低了,但是等我們從山腳下乘坐了兩個小時的工程車到達海麗工作的地方時,山風還是瞬間吹透了我厚厚的棉服。
29歲的趙海麗是北京西工務段珠窩東工區一名年輕的工長。
2012年,22歲的海麗第一次來到豐沙線鐵路珠窩東工區時,是坐在工程車后面的雙排座上山的。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豐沙線鐵路全段幾乎都在山中,將近2個小時的盤山路,把剛剛退伍轉業回來的海麗徹底顛蒙了。本以為自己的工作是穿著整潔的制服,體面瀟灑地接送乘客,沒想到卻要終日與扳子、道尺、撬棍這些鐵家伙為伴,在距離門頭溝城區50公里的山上,海麗有些懊惱。
然而,第一次跟著師傅李長于巡視完鐵路,海麗改變了想法。
李長于有個絕活—一“趴大平”,看鐵軌的時候,整個人都要趴在軌道上,從鐵軌內側順著鐵軌方向往前看,是否彎曲就能一目了然,再標記號,用道尺一量,不論多細小的鐵軌彎曲,都逃不過李長于的眼睛。師傅這種既專業又瀟灑的技能,讓海麗羨慕不已,他立志要學會師傅的這項看家本領。
春運前,線路按慣例要全面大修。
軌道下面是路基石砟,石砟松動了,就會有沉降。軌道水平起不好,列車經過就會有明顯顛簸,會影響坐乘感受。為了調整好線路水平,海麗上了大火,他發現總是反復出現一個問題:一個起伏調整修復好了,準在3米之內又會出現一個起伏。關鍵時刻,師傅指點迷津。他讓海麗先把3米外的水平誤差量出來,再把中間誤差調高,就不會把水平誤差反復往前趕,難題迎刃而解。這些具體的操作的知識沒有書本可查,全憑老師傅琢磨一輩子的經驗。在施工現場,師傅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海麗。
海麗負責的這部分鐵路,總共要經過5個隧道,最長的是2273米。隧道內通常漆黑一片,鐵道旁邊走路的地方狹窄且凹凸不平,海麗需要檢查沿途軌道線路的每一根枕木、每一個螺絲。除了光線差,隧道內還面臨粉塵問題,夏天作業更是艱難,悶熱無比呼吸吃力,每次出來整個臉除了嘴部其余都是黑的。
在作業過程中,安全員手中的警報喇叭會不時地響起,響徹隧道,工人們要隨時做好停止的準備,靜靠隧道壁待列車通過。一趟列車疾馳而來,時速160公里,最近處距離人也就2米左右,因此容不得半點馬虎,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
每次經過最長的這條隧道,海麗心里總是有種莫名的恐慌,覺得這條路總也走不完,尤其是走到隧道的中間,感覺這段路特別難熬,洞口雖若隱若現,但離自己仿佛越來越遠。每到這個時候,海麗就會給自己打氣,不怕,師傅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2017年12月27日18點,師傅李長于完成最后的巡視工作,把屬于工長的道尺交到了海麗手中:海麗,18點之前,這把道尺是我的,這條鐵路由我守著,18點之后,這把道尺就是你的了,這條鐵路交給你了。海麗知道,師傅給他的不僅僅是一把簡單的道尺,更是道尺背后老工長的責任與擔當。
山間形成風口,山風一刮,噎得人喘不上氣來,就連喊話都聽不見,有什么情況,只能靠吹哨通知。一趟走下來,海麗全身都凍透了,可他不敢穿太厚的衣服,因為干活一出汗,再被風一激,更不得勁。
剛當上工長,又是第一次春運,身前沒有了師傅,海麗還真有點緊張。已經退休的師傅李長于,也放心不下小徒弟,經常坐兩個多小時公交車回到工區,幫徒弟安排工作。
有一次海麗同工區的職工因為安排工作鬧了點小矛盾,李長于聽說后來到工區,幫助海麗協調解決問題。“海麗都是你們看著成長起來的,現在成了工長,大家應該高興,應該配合,都是同事,有什么矛盾不能心平氣和的解決”,“老工長”的到來讓問題迎刃而解,而后李長于也與海麗徹夜長談,指出他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
“師傅身上的功夫,夠我學一輩子的。”海麗心服口服,埋頭苦學。正是這股不惜力,肯學、肯干的勁頭兒,贏得了老師傅們的喜愛。
“年輕人的活兒,干得越來越漂亮了,我也能放心退休了。”李長于瞅著海麗,欣慰地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