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遙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談到“道”,我認為這工匠之中的道是最為意蘊悠長的,最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古建筑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紅墻翠瓦,玉碎琉璃,金柱蛟龍……一磚一瓦,一粉一墨,無不為人們所熟知并交口稱贊。而這背后少不了一個個工匠們的細細打磨。
我曾跟著父親見識了古建工匠老王的手藝。老王專攻古建大殿頂檐禽鳥的雕刻。見到我們,他摘下已被染灰的手套,露出一雙刻滿滄桑的手,手上大大小小的細繭令人動容。
“一個普通的禽鳥,僅以頭冠為例,從建立框架,到部件打磨、上漆、組裝,要耗費兩個多月的時間。”老王正在現場雕刻一只孔雀。“光上漆就有講究,顏色既要與頂檐相稱,還要是寄托美好寓意的吉祥色,一毫米都不能多漆,這是個細致活!”
工作狀態中的老王,抬手間,招招準確,眼神中凝聚著一種堅守。我想,正是這種蘊含工匠之道的堅守,才讓我國的古建文化傳承下來。我們不敢過多打擾老王。
讓我印象同樣深刻的是前幾天見到的一位陶瓷藝人。與我們的談笑絲毫沒有影響他技藝的展示。他的雙手好像具有魔力,把轉盤上的泥坯輕輕一扶、一拐,一個幾近完美的泥罐就成型了。對于他的作品,我感到已經很精致了,他竟說不滿意,要重新做。他這樣追求極致、反復打磨、專注細致的工匠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不止他們,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背后,有無數恪守工匠之道的奉獻者。他們發揮自己所長,為保護中華優秀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如今有些浮躁的環境里,他們身上那股沉心靜氣、潛心鉆研的勁頭是許多人所缺少的,需要我們去認真發揚光大。凝神專注,幾十年如一日的苦練,這樣的工匠精神充滿了文化的情懷和溫度,是我們的時代引領,我們每個人都應秉承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