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知夏
大二時,我在圖書館讀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對書中充滿溫情和神秘感的“浪矢雜貨店”很是向往。神奇的是,這世界上真的有一家店鋪,于我而言就像是“浪矢雜貨店”一樣溫暖的存在。它是一家書店,已經開了近20年,并且將會繼續開下去。
追溯到我念小學、初中的時代,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有興起,人們提起閱讀就是捧著一本紙質書。當時書店的生意還很不錯,學生們常常在放學后或者星期天就涌進書店,所以那幾年,在學校附近陸陸續續開了很多家書店。
開店時間最長的那家店,我還沒上學時,它就已經在那里了。那家書店并不起眼,與其他書店相比,幾乎是店面最小、裝修最樸素的,而我很少去那里買書。
我當時一度覺得這家書店可能不久后就會倒閉,因為它真的是太冷清了。我每次路過時,老板不是在和朋友下象棋,就是坐在桌前看書,很少看到他忙碌的樣子。
我與這家書店真正結緣,是在高中時期。那時我剛剛決定學習美術,家人的反對和不信任讓我心煩不已,周圍同學的目光也讓我懷疑自己的決定。終于有一天,在夾雜著委屈、無奈與傷心的復雜情緒下,我逃課了。因為是生平第一次逃課,我實在不知道該去哪里,只能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
那個時候,書店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了,許多家書店陸續關門,成了服裝店、小餐館、文具店,而之前我覺得最有可能倒閉的那家書店,卻依然屹立在那里。因為沒有地方可去,我莫名其妙地走進了那家書店。店里沒有顧客,老板是一對中年夫妻,見我進來,就沖我笑了笑。我當時剛剛哭過,雖然內心十分想給他們回以微笑,但我笑不出來,只是扯了扯嘴角。
可能因為我的表情太奇怪,眼圈又是紅紅的,他們就上前跟我說話。大概是內心的沉悶壓抑得太久,又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那天我把心里話一股腦地說給了這對陌生夫妻聽。
如果故事只到這里,也許我不會對他們念念不忘,讓我感動的是,他們說了很多鼓勵我的話,那時候的我,太需要這樣被人毫無理由地信任了。他們沒有看過我畫的畫,不知道我是勤奮還是懶惰,卻相信我可以在美術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不管他們說的是真話還是客套話,于我而言,真的太重要了。人是需要被信任的,像獨自在黑暗中摸索躊躇時看到了光芒,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后來,我在無數個畫畫到深夜的時光里想起他們,覺得不管這份信任是不是虛無的,它都不應該被辜負,而承載這份信任的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才行。
因為知道我是逃課出來的,他們便勸我趕快回去,免得家長和老師擔心。臨走前,我挑了幾本素描書和速寫書,他們執意要免費送給我,我堅決不肯,最后他們以進價賣給了我。
抱著書走在回學校的路上,我的心情也變得輕快起來,眼前的陰霾逐漸消散。也是在那一天,家里人同意讓我學畫畫了。
我一直都覺得很奇妙,在一天之內得到了兩份幸運,自己又開始浮想聯翩地認為這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接下來的日子里,美術學習步入了正軌,我也變得忙碌起來,因為心情不好而逃課的事再也沒有干過,也很久沒有去過那家書店。偶爾匆匆路過時,我總是有些擔心,擔心這家書店有一天也會像這條街上曾經的許多家書店一樣,在無聲無息中關門。
我也沒有想到,再踏進那家書店時,已經過去兩年了。那是高中畢業之后的暑假,時日過長,老板并沒有認出我,我也沒有提起當年的事情,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知道老板的記憶深處,是否還有一個逃課出來向他們吐露煩惱的女孩。
書店內依舊冷清,有些散落在角落里的書籍甚至蒙上了灰,一看就是很少有顧客來訪。老板一如過去那些年,悠閑地在店里和朋友下象棋。我和同伴進去之后,老板讓我們隨意挑選。
我從書架上抽出了兩本詩集,沒有太多逗留,結完賬就出來了。路上,我開玩笑般的和同伴說,這家店都沒什么人,好擔心哪天會關門。
其實,那時我的內心是有點兒難過的,如今閱讀紙質書的人越來越少,也有一部分人選擇網上購書,書店的處境是我們能看得到的艱難,真的不知道這家書店還能撐多久。
多少次路過時,我都很擔心,老板沒什么盈利,為什么還一直開下去,我甚至想問問老板,書店的生意怎么樣了,周圍的學生還來買書嗎。
后來讀大學了,每次寒暑假回家,不管買不買書,我都習慣去那家書店看看,就像是去看一個老朋友,看到它還在那里,我就很開心。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它像是穿越而來的,周圍的店鋪都換了主人,換了裝修,可它還是舊時模樣。
時至今日,我的大學生涯都快結束了,那家書店仍舊還在,它就以那樣一種悠然自得的姿態,在那所中學旁邊存在了近二十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其實不必擔心它會倒閉,會關門。
也是那會兒,我才意識到,老板開這家店的目的,大概真的不是為了能獲得多少財富,因為如果用經濟收益的多少來決定它的存在與否,它可能早就不在了。
而今它一直在那里,成為我心中的“浪矢雜貨店”。每當看到它,就能看到當年身處混沌中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猶豫,有些彷徨,不知道前路有多少崎嶇,不知道選擇是否正確。但幸運的是,我曾被人鼓勵,被人信任。
我想我也應該給予它一些信任,相信它一定還有下一個二十年。
(作者系長春工業大學2015級藝術設計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