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中國人民大學財經學院) 蘭日旭 金星曄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2018年7月29日至8月3日,第十八屆世界經濟史大會(國際經濟史學會發起三年一屆)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召開。此次大會由國際經濟史協會主辦、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承辦,來自全球1000多名學者出席該會,除了開幕及閉幕2次全體大會學術報告(plenary session)外,在5天的會議中,按照討論的專題共設203個并行舉行的會議專場(parallel session),主題涵蓋十分廣泛。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全球化浪潮”(Waves of Globalization)的主題,討論了商業發展史、公平、增長、科技的作用以及經濟全球化等問題。7月31日下午1:30-5:00,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何平教授、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德佩羅(Georges Depeyrot)教授組織的中國貨幣金融史專場(Session 310203)“Distinctive and Interlinked- Chinese Money and Finance under Globalization from Historic Perspectives”在MIT唐氏中心(ROOM 149,Tang Center)舉行,圍繞中國貨幣結構的變化、國際金融現代化的轉折點,以及現代化進程中我國金融機構的演變進行深入討論。來自中國、法國、日本的12位學者參加論文主題發言,就中國古代以銅鑄幣為中心的貨幣結構特征、近代以銀為中心的貨幣體系、中國古代紙幣的產生發展及其性質、西方國家的現代貨幣體系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中西方貨幣體系的不同結構是否是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因素之一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黑田明伸教授對小組發言進行了全面評論,小組的重要議題吸引了劍橋大學著名貨幣金融史專家Craig Muldrew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林滿紅教授、美國波士頓格蘭特博士(Fred D.Grant)等眾多中外著名學者,論文合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伏霖副教授、金星曄講師也到場參加了討論。這個專場的主題發言,致力于從全球化的背景下,從歷史演進的視角,追溯中國貨幣金融的源泉,為重塑當前的貨幣和金融理論提供參考。各主題發言引起參與者的熱烈討論,既增進了交流,又深化了對人類貨幣金融歷史實踐和理論發展里中國因素的重要認識。
13世紀中國實現了價值尺度從銅錢向白銀的轉換,從此開啟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貨幣選擇和貨幣體系構建的時代。在此次會議上,學者們圍繞著紙幣、替代貨幣、以銀為主導的貨幣體系以及發展中的白銀問題等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來自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著名貨幣金融史學家德佩羅(Georges Depeyrot)教授第一個主題發言,在《亞洲的白銀問題和DAMIN計劃》(The silver question in Asia and the DAMIN program )中關注亞洲白銀問題,他詳細討論了所主持的2012-2015年期間一項大型倡議—DAMIN計劃。這一項目致力于探究新進入的白銀以及復本位制向金本位制的轉換在貨幣流通中所產生的影響,他認為這一轉變與第一次貨幣全球化緊密相連。因此,很有必要通過綜合比較各國在國際貨幣會議中的實際處境,來提取總體的一般性解釋。另外,白銀危機與亞洲局勢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關鍵問題。許多次國際貨幣會議試圖向亞洲輸送大量的白銀,以便重新建立金銀之間的傳統關系,并發展一種類似于殖民國家使用的貨幣制度,而DAMIN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就在于收集整理相關數據供學術界使用。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習永凱博士在《近代中國白銀“雙順差”貿易理論與實證研究(1871-1935)》(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de, the Silver “Double Surplus” in Modern China (1871-1935) )(合作者:戴建兵教授)發言中,討論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從19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白銀進口超額和外貿逆差同時發生,與匯率波動調整貿易平衡的一般理論相悖。他們認為這種奇怪的現象來自國外白銀的涌入,隨著白銀匯率的下降,赤字不斷增加。由于其他國家的白銀供應使白銀流通與世界白銀價格密切相關,所以當國際白銀價格上漲時,白銀流出,價格下跌時白銀流入。又因為近代中國的名義匯率隨著世界白銀價格波動,因此,白銀流動影響了中國的貨幣供應和對外貿易。然而,實際匯率波動卻不大,不會對大規模的出口貿易產生影響。因此,白銀進口超額和外貿逆差才會同時出現。實證分析表明,進口受到白銀流量的影響,而出口則受實際匯率和國外收入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何平教授在《古代中國的紙幣:從民間信用貨幣到國家紙幣》(Paper Money in Pre-modern China: From Private Credit Currency to State Paper Money )的發言中,通過民間信用貨幣、地區性國家信用貨幣和國家紙幣三個重要概念,透徹地解讀了從北宋“交子”到明代“大明寶鈔”古代中國紙幣的歷史演進及其性質。貨幣從實物貨幣到紙幣的轉變是人類貨幣使用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為什么紙幣最初在中國產生?古代中國紙幣為什么沒有發展為信用貨幣?專制制度與財政貨幣關系的扭曲是解讀這些問題的關鍵。他討論了民間信用紙幣“交子”成立的條件,南宋調控紙幣價值的“稱提理論”,元代普遍使用紙幣的真實情景,明代徹底的國家紙幣實驗的“三無”特征。正確認識現代貨幣的性質和現代貨幣理論,考察中國紙幣在歷史上的流通實踐以及相關制度建設,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在主題發言中,何平教授并提出倡議,借助北宋官方“交子”誕生1000年之際(1023-2023),就中國紙幣的發展及其經驗進行系統的考察,探明非實體貨幣所要求的信用機制的特征及其制度條件,豐富既存的貨幣理論,進而有效地回應人們對比特幣等新型貨幣帶來的困惑。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賀力平教授在《為什么是銀而不是黃金?中國貨幣制度選擇的批判性文獻綜述》(Why Silver instead of Gold?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n Monetary System Choice in Imperial China)發言中提到,從明初至晚清,中國處于以銀為主導的貨幣體系中。為探尋這一制度選擇的內在邏輯,他進行了系統的文獻綜述,發現許多學者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三大發展來解釋貨幣制度的變遷:(1)前期惡性通貨膨脹及其對政府操縱紙幣的破壞性影響;(2)明中葉以來中國持續的貿易順差;(3)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然而,賀力平教授認為,這些解釋對于回答“為什么是銀而不是黃金”這個問題而言,并不充分。一方面,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貨幣的操縱,中國與外界的貿易流通(包括物種的流動)也幾乎沒有達到穩定。另一方面,一個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最有可能支持以銅為基礎的貨幣制度,這與“銀壓金”的相關性并不是很大。基于此,賀教授進行深入研究,從學者們的著作中搜集到四方面的證據:(1)外國金幣可能從漢代開始才為中國人所知;(2)在唐代很少使用金幣;(3)宋朝實行“全面反金”政策,導致金價相對于其他貨幣下跌;(4)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不斷出現違規現象,可能使銀在國際交易中成為比金更好的支付手段??傊ㄟ^研究,賀教授認為對黃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偏見以及不規則的對外貿易關系(或者缺乏歐洲式的國際貿易網絡)促成了中國貨幣體系中白銀的崛起。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邱永志講師在《為什么明朝中國轉向白銀時代?基于制度因素的重新考察》(Why Did Ming China Turn to the Silver Age? A New Investig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 Factors )主題發言中提出一個問題,即為什么明朝時期的中國進入了白銀時代?他指出,從元到明漫長的轉型期來看,明初制定了新的國家政策,使商業市場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同時,明朝政府運用源自元代蒙古帝國各種社會經濟改革的政策,重建了政府與經濟的關系。另外,明初形成的貨幣制度和較為廣泛的“洪武”經濟體制嚴重影響了銅幣、紙幣兩種國家貨幣的制度基礎以及信用核心??偟膩碚f,導致貨幣轉型的主要制度因素在于上層制度體系中貨幣供應的混亂以及市場力量興起所導致的貨幣流通混亂。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羅煜副教授在《替代貨幣的崛起》(The Ascent of the Alternative Currency)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替代貨幣是一種交換媒介,作為對法定貨幣的替代或補充,它挑戰了基本貨幣理論以及貨幣只由國家發行的慣例。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替代貨幣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探討了近年來世界替代貨幣的發展,并將其分為四種類型:金屬貨幣、社區貨幣、互信貨幣和加密貨幣?;凇半p錨競爭”模型與貨幣歷史的分析,揭示了決定不同貨幣制度的關鍵因素是國家權力與市場權力的權衡。
無論是絲綢之路上紡織品的交易及漢口中俄茶葉貿易的興起,還是國內貨幣體系改革,無不推動著中國貨幣體系的現代化進程。在本次會議中,學者們重點圍繞這些話題,從中國貨幣體系的視角出發,就國際金融現代化的轉折點展開了討論。
日本帝京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柿沼陽平副教授在《中國對亞洲的首次經濟影響》(The First Chinese Economic Impact on Asia)中認為,在中國,不僅戰國、秦國、西漢時期,而且在隨后的東漢時期,直至以后,都存在多重貨幣經濟。并且在沒有固定標準的情況下,多種貨幣同時競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隨后,他探討了歷時性變化,揭示了紡織品生產的發展并逐漸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當時的王朝不允許將中國錢幣帶到國外,因此錢幣仍然是區域貨幣,而紡織品卻成為絲綢之路沿線的區域間貨幣。他認為這是中國經濟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第一次直接接觸,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全球化的第一步。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張徐樂副教授因故未能與會,在提交的《廢除銀兩:中國中央政府控制貨幣體系的開端》(Abolishing Tael for Silver Dollars: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Controlling Currency System)論文中指出,從清代1910年的“幣制則例”到1914年北京政府的“國幣條例”,再到1933年南京政府頒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中國見證了廢除銀兩的三個過程。1910年的貨幣制度規則僅提出銀元作為標準貨幣,不鑄造任何新貨幣,1914年法規促成實際貨幣鑄造,但仍然沒有廢除銀兩。導致使用銀元作為標準貨幣僅作為成文法保留,但未真正實施。直到1933年,中央政府才開始主張對貨幣體系實施控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廢兩改元”,促成中國貨幣體系的現代化,并開始與全球貨幣體系建立聯系。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刁莉副教授在《清末中俄對外貿易與貨幣信貸研究(1862-1919)》(A Study on Sino-Russian Foreign Trade and Monetary Credit in Late Qing Dynasty 1862-1919)(論文合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星曄講師)中考察了1862年至1919年漢口中俄茶葉貿易的發展,以及這種貿易如何影響漢口的茶葉市場。同時,追蹤外資銀行跟隨茶葉貿易進入漢口這一現象,探索這種現象如何改變長江中游地區的資本市場構成。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貿易范圍的擴大,為滿足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需要,我國的金融機構從早期的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本次專場會議中,學者們分別從組織、文化等視角出發,深入探討了現代化進程中中國金融機構的演變。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蘭日旭教授在《近代中國金融市場主體的演變:基于金融組織演進的視角》(The Evolution of Main Body of Financial Market in Modern China: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論文合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伏霖副教授)專題發言中指出,近代以前,為了適應金融市場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中國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金融組織機構。然而,中國金融市場主要金融機構的演進呈現出二元化趨勢。原有的本土化金融機構已經明顯分化為票號和錢莊。在近代轉型時期,票號迅速陷入產業崩潰。相反,錢莊在現代元素的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此外,現代金融組織也通過西方帝國主義進入中國??梢哉f,現代金融機構是現代西方金融技術與傳統金融機構要素的結合,主要機構之間的權力平衡保證了長期穩定。當然,保持金融機構穩定的能力更多依賴于工業組織,而不是政府自己的官方機構。
河北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康金莉教授在《官商資本與現代中國北方新銀行系統》(The official-merchant capital and the new banking system of Modern Northern China)主題發言中指出,民國初期,國家金融業出現了發展高峰。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建立了一個現代銀行系統,包括國家、地方、專業和商業銀行。然而,與浙江和江蘇地區不同,北方銀行業務的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官商資本。由于融資基于薄弱的共同商業以及不發達的市場,這種結果不可避免。官方商業資本在早期發展和建設國家銀行體系中,對財富積累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銀行業依賴特權和政府業務的做法導致了與工業和商業的偏離,不僅影響了銀行系統的穩定,而且使銀行業變得脆弱,容易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在《佛教信仰與中國金融業的發展》(Buddhist Belief and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主題發言中,關注佛教信仰與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認為研究中國金融史,無法避開佛教。在南北朝佛教盛行的浪潮中,來自印度的佛教寺院金融迅速興起和發展,成為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早依靠社會資本貸款的金融機構之一,不僅擴大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邊界,而且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金融業的進步。對于中國金融業而言,不僅從寺院金融中吸取了通過質押和抵押來降低借貸風險的技巧,而且從傳統金融和王室法律中吸取了建立商業信用的經驗,并利用宗教信用債券來建立新的商業信用。應該說,這一實踐極大地提高了宋、元、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的競爭優勢,促進了商品貨幣經濟的大發展。
總之,本小組的討論緊扣“全球化浪潮”這一主題,圍繞中國貨幣結構體系的變化、國際金融現代化的轉折點,以及現代化進程中中國金融機構的演變三大主題,從歷史的視角對中國貨幣結構體系與金融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專場討論對于認識中國貨幣金融發展在全球經濟金融演進中的地位和厘清貨幣金融理論的中國的淵源,重塑當前的貨幣和金融理論,加強國際學者之間的交流,加深各國學者對中國金融發展及其理論意義的認識,推動相關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