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有許多才華橫溢的工程師正在努力工作,他們不知疲倦地開發產品,用新技術為人們帶來炫酷的未來生活。
CarmelMajidi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機械工程副教授,他正在研究一種新材料,可讓機器像器官一樣自我修復。
這種材料是由液態金屬滴組成的,它懸浮在柔軟的彈性體中。一旦遇到機械損傷,液態金屬滴就會破裂,然后與鄰近的液態金屬滴建立新聯系。用這種自愈材料制造的軟電子產品可以像軟生物組織一樣擁有超強適應能力。
ZhongLinWang是佐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他與其他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紡織新材料。這種新材料可以利用人體動作發電,還可以收集太陽能并將其轉化成電能。
混合電力織物是一種新方案,它利用摩擦起電效應與靜電感應生成電能,人體的任何動作都會使織物振動,然后發電。

這種織物特別適合用在制作衣服上,也可以用在其他領域,比如制造船帆或旗幟等,它能同時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生成電能。
這種技術被稱作“Brain-to-Vehicle”(簡稱B2V,意思是讓大腦與汽車對接),它能實時分析各種信息,預測駕駛員的意圖。
B2V還有其他用途,例如它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術。當汽車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或啟用其他功能時,新技術還能增強個性化設定。一旦啟用自動駕駛模式,系統能模擬駕駛員的駕駛習慣(安全合法的習慣),讓駕駛變得更舒適。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機構共同組建了一個團隊,開發一種紗線鋅離子電池,它防水、可裁剪、可拉伸,功能強大。
當紗線被拉伸、彎曲、沖洗或裁剪時可以發電,電池的形狀像雙螺旋線,由電極和交聯聚丙烯酰胺電解液組成。這種材料性能優良,1.1米長的紗線電池可以被剪成8段,編成紡織品可為100平方厘米電致發光板上的100個LED燈供電。
工程師MinjuanZhang和她的團隊正在開發一門新技術,能為未來的汽車穿上“隱形衣”。
2016年,通過研究光與蝴蝶的交互作用,MinjuanZhang創造出一種名叫“Structural Blue”的油漆色彩。涂上這種新油漆之后,汽車就會呈現獨特的深藍色。

研究團隊正在尋找新方法,試圖讓汽車的內部結構“隱形”,技術涉及鏡頭和偏振光的使用。MinjuanZhang解釋說:“汽車仍保持同樣的架構,但是我們要讓它們變得不可見,這樣做能優化駕駛員視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所有汽車可能都會引進這種技術。
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新方法,用回收紙提煉纖維素纖維制造氣凝膠,用這種方法制造的氣凝膠可以降解。
在制造新氣凝膠的過程中需要用水將紙粉碎,使其變成纖維素,然后加入聚合樹脂,讓材料成型且擁有更強的硬度。再用高頻聲音機器提取水并將其冷凍24小時,接著將材料風干后放進烤箱,在114℃環境下加工3小時。最終制作完成的氣凝膠包含98.2%的空氣,保留絕緣特性。
新生物降解氣凝膠比傳統氣凝膠更便宜、環保。

所謂人工蜂群智能,就是讓許多簡單的機器人協作。
蜂群機器人是一個靈活的系統,會用到大量機器人。機器人將越來越小,未來我們也許可以讓大量納米機器人以蜂群的形式協調工作,在微機械、人體內執行任務。我們還可以將蜂群機器人用在采礦、農業領域,或者用于執行救援任務。
美國海軍已經做過測試,將無人駕駛船只組成群體,它們可以自主采取行動。船不需要人操縱,上面可以搭載各種工具,甚至可以威脅、摧毀敵艦。(據36氪、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