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愛萍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說:全球每小時有40余人因溺水死亡;每年共有37萬余人溺水死亡。而夏季是溺水的高發季節。《全球溺水報告》中得出結論,全球半數以上溺水死亡者不足25歲;5歲以下的兒童溺水發生率最高。
10種跡象辨別溺水者
大家都以為溺水的人會驚慌呼救,但事實相反,很多溺水者會因為緊張,導致肌肉僵硬,喊不出來,根本無法掙扎和呼救,最終“安靜地”在水里死去。溺水者的營救黃金時間是事發30秒。如能及時發現溺水跡象,生命或可挽回。如何辨別溺水者?牢記這10種跡象。
1.頭被浸沒于水下;
2.嘴巴似努力露出水面;
3.頭向后傾斜,嘴巴張開;
4.雙眼無神,無法聚焦,或緊閉雙眼;
5.頭發蓋住了前額或眼睛,卻無動于衷;
6.看似直立于水中,但腿無法運動;
7.呼吸急促或發生痙攣;
8.試圖游向某個方向,卻無任何前進;
9.試圖翻轉身體;
10.做出類似攀爬梯子的動作。
所以,即便這個人看起來不像溺水,只是在“發呆”,但如果對旁人的詢問沒有反應時,就需要立即施以援手。而小孩子戲水會發出很多聲音,一旦安靜無聲就要提高警惕了。
溺水救援3原則
旁觀者在初步營救和復蘇中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旁觀者在嘗試營救時也容易發生危險,通常見于沖浪或急流水域,因此,旁觀者盡量不要實施下水營救,告訴溺水者試圖接近遞給的救援設施(如木棍或衣服等),如果溺水者離岸不遠,那么扔繩索或漂浮救援設施也是可行的。如果不得不下水營救,可借助于浮力救援設備或船接近溺水者。兩人一同下水施救比單人施救更安全。千萬不要一頭扎進水里去救人,因為這樣一來,您可能會失去與溺水者視線的接觸,并且有可能增加您脊柱損傷的風險。以下有總結出的溺水救援3原則,要牢牢記住:
1.岸上救優于下水救;
2.器械救優于徒手救;
3.團隊救優于個人救。
溺水急救4步走
溺水急救前應先判斷反應,如無反應,則應遵循A-B-C-D順序,即開放氣道、人工通氣、胸外按壓、早期除顫。
A——開放氣道
上岸后立即清理溺水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規手法開放氣道。不應為溺水者實施各種方法的倒水措施,包括倒置軀體或海姆立克手法。注意,應將患者置于平臥位(放在堅硬的平面上)。
B——人工通氣
用5~10秒觀察胸廓是否有隆起,如果沒有呼吸或僅有喘息,應盡快給予2次人工通氣。如果患者口鼻涌出大量泡沫狀物質,無需浪費時間去擦抹,應抓緊時間進行復蘇。
C——胸外按壓
胸外按壓30次,按壓與通氣比為30:2(即30次按壓搭配2次人工呼吸)。推薦成人按壓深度為5~6厘米,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鐘。
D——早期除顫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公共場合分布廣泛,且操作簡單,應盡快拿到并使用。將患者胸壁擦干后,再連上自動體外除顫器電極片。如果患者在水中,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時應將患者脫離水源。當患者躺在雪中或冰上時仍可以常規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
如果患者恢復呼吸,但仍沒有反應,應將患者翻至側臥位(恢復體位),以防止發生嘔吐引起的氣道阻塞。
溺水急救流程
1.判斷反應;
2.如果沒有反應,呼叫援助并撥打120;
3.判斷呼吸、脈搏(僅限專業人員,非專業人員不必強求);
4.開放氣道;
5.人工通氣;
6.心肺復蘇;
7.應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