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煒
老張最近做了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原以為術后會病痛皆消,不料仍是時有胸悶、胸痛發作。這是怎么回事呢?不少人認為,冠脈血管開通了,血流恢復了,按醫囑正規服用相關藥物,心臟不適癥狀應該能迅速緩解。然而,臨床上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負面情緒也致胸痛
正像冠心病的產生、進展是很多復雜因素造成的一樣,支架植入或搭橋術后的種種不適,也有多種不同的病因。這里,僅就負面情緒對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的影響做一介紹。
冠心病患者中的負面情緒發生率遠高于普通人群,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軀體化癥狀等。過去的研究表明,隨著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增加,合并焦慮、抑郁的風險顯著增加,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抑郁和焦慮癥狀發生率均達70%左右。
以心肌梗死為例,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伴隨一系列復雜的負性情緒體驗,包括抑郁、焦慮、恐懼、緊張、強迫、疑病、癔癥等,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對疾病本身的恐懼,擔心疾病再次發作,昂貴的醫療費用,擔心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害怕失去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等因素有關。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加重心肌缺血,引起或加重心絞痛的發作,甚至誘發冠脈斑塊破裂而導致心源性休克乃至猝死的發生。此外,負面情緒誘發的心臟癥狀,導致患者住院率升高,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支出。
“雙心醫學”是什么
雖然負面情緒在冠心病患者中廣泛存在,并對患者身心健康乃至預后存在嚴重的不良影響,然而,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心內科醫師還是患者,往往都只關注血管病變本身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近年來,“雙心醫學”(心理心臟病學)的興起與發展,通過理念與治療模式的改進,將可能為冠心病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雙心醫學”模式尊重患者主觀感受,注意聆聽患者的自述并及時給予適當反饋,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的認知,并讓患者認識到負面情緒對健康的危害性,通過團體治療、放松療法、有氧鍛煉等方式紓解患者的負面情緒,當然也包括使用一定的治療心理障礙的藥物。
中醫解“心病”
“雙心醫學”著重研究、解決在冠心病患者中廣泛存在的負面情緒問題,這一點與中醫關于“心”的認識不謀而合。中醫重視負面情緒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愁憂恐懼則傷心”“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觀念,通過辨證論治、五行生克等原理以達到標本同治,這在支架植入或冠脈搭橋術后患者,尤其是存在一定負面情緒患者病情的處理上,可能具有獨特的優勢。
與服用西藥精神類藥物相比,服用中藥或中成藥干預治療,具有西藥不具備的優勢。例如,臨床上常用的中成藥烏靈膠囊,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烏靈膠囊的主要成分有腺苷、多糖、甾醇、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具備同時改善“血脈”與“神明”的功能,即在改善負面情緒的同時,也改善了因負面情緒所致的心臟癥狀,如胸悶、心悸、心慌等不適感,安全有效。
總之,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或搭橋術后,運用“雙心醫學”理論,包括使用中醫藥的手段,對患者伴隨的負面情緒進行適當處理,可能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改善預后。
(作者每周三上午在曙光醫院西院有專家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