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文 周天翔
【摘要】從1979年到2012年,我國的公訴案件案卷移送制度經歷了從案卷全案移送到主要證據、復印件移送,最后又重新回到全卷移送制度。第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重大決定》,提出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這就在偵查、起訴、審判三者之間,確定了審判在整個訴訟程序中的中心地位,也就要求實現庭審實質化,而當前的公訴全案移送制度很大可能上會導致庭審形式化。于是,全案移送制度是否需要進行修改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界論戰。
【關鍵詞】案卷移送 自由裁量 案卷移送 庭審實質化
我國開始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之后,各種觀點紛至沓來,在學界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現象。對于案卷移送制度,必須從現實問題著手進行改革,最終實現庭審實質化的目標。
陳衛東教授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關鍵在于加強庭審的實質化建設,即把“以庭審為重心”落實到位。加強庭審的實質化,第一點就是要切斷形成法官預斷的證據來源,而這個證據來源就是案件卷宗。
一、問題導向: 2012年重回案卷移送主義的原因
(一)法官素質不夠
相對于案卷移送主義來說,“起訴狀一本主義”或者是“主要證據、復印件移送主義”,都要求法官從控辯雙方當事人的現場言詞以及提交的證據中,找出案件的核心焦點,并從雙方法庭辯論以及交叉詢問中作出對于案件的初步判斷。更難能可貴的是,法官還必須始終保持審判者的中立地位,不能在情感上受到當事人言詞的影響。這就要求法官具有及強的反應力、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一顆公平正義的本心,同時,法官對于法條的理解和適用能力也必須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相比之下,我國過去由于法制受到過嚴重破壞,法制建設亟需大量法官隊伍,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法官隊伍良莠不齊,對法條的理解不到位,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無法做到公平、中立。同時,由于庭審前對案件本身了解較少,給法官當庭審理的壓力過大,我國又并非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使得“主要證據、復印件移送主義”無法進行下去。
(二)律師無法查閱檢方卷宗
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后,對于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并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該規定說明,起訴時,起訴書中應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并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復印件。
然而,刑事案件偵查卷宗律師是無法直接查閱的,律師只能在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查閱卷宗,而最終的證據主體并不移送至法院,只給出主要證據的目錄或復印件。律師無法像以前得到最終的、完整的、確定的控方證據,無法適當安排辯方的辯護,這對于被告人權益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弊端
《憲法》的第一百三十五條、《刑事訴訟法》的第七條均規定了公檢法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由此確立了三機關的工作的基本原則。
該基本原則本意是為了讓司法機關之間相互監督,實現刑事案件審理過程的程序合法與實質合法。分工負責和互相制約主要將三機關的職權作出劃分,并提出了一定的相互監督的要求。但是,一方面,檢察院本身就是法律監督機關,理應監督公安機關和法院的職權行為,結果卻又要受到其他兩個機關的制約,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互相配合的原則,又要求公、檢、法三機關通力協作,互相支持,互通情報,共同完成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任務,這使得三機關之間成為親密的兄弟關系,而非相互制約。
如此以來,所謂的減少錯誤、防止冤假錯案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實現,公檢法都需要案件的正確率來進行考核,辦案人員之間可能會為了防止出現錯誤,就事先將案情、意見等進行所謂的“相互溝通”,即便表面上沒有進行案卷移送,但實際上案子可能已經在三方的一次會議上達成了“共識”,“主要證據、復印件移送主義”名存實亡。
二、兩方面建議:從檢察院之職能到法官之素養
(1)修改憲法和檢察院組織法,參考德國檢察院制度,將公安職能與檢察院合并——憲法可能修改。首先筆者以同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德國作為參考。德國檢察機關屬于具有司法屬性的行政機關,德國檢察機關的組織結構由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予以規定,對相應的司法部長負責并接受其領導。
監察委的存在,使檢察院的地位尤為尷尬,不如學習德國組織構成方式,將公安置于檢察院之下,檢察院實現偵查、起訴的合并,而檢察官、檢察員的法律素質整體要高于公安,可以更好地防止冤假錯案從基層發生。
(2)提高法官素質,以求足以有能力“閉卷考試”。不論是案卷移送主義亦或是起訴書一本主義,均對法官自身的法律素養作出了極高的要求,只是偏向不同。而要想革除案卷移送主義的弊端,就必須要求法官成為無情感偏向的機器,這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應當重新回到類似“限制移送主義”的方式。
當然,目前我國不論從法官隊伍還是制度建設上,都無法以較快地速度實現案卷移送方式的改革和適應,這也是1996年刑訴法修改后未能堅持下去的原因。
對此,首先就要從法官隊伍入手,實現法官隊伍的專門化、精英化,逐漸杜絕從非法學本科專業、退伍軍人中引入法官的現象。這一點,從司法考試改革就可以看見國家的決心。其次要著力推薦配套制度的改革,其中特別重要的是法官員額制和人財物統一管理制度,只有真正保障了法官的人身安全、生活質量,減少法官日常壓力,才能讓法官全身心投入到審判中去,讓法官因病、因壓力、因工傷而橫死的慘案不再發生。無數優秀法官倒在工作崗位上,即便再是壯烈,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最后要改變法學教育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法學生實習過程也要實質化,不能僅僅依據實習單位的一紙證明就給予評價,禁止學生“返鄉”實習等。
想要做到庭審實質化,就是要求法官在庭審過程中正確、全面傾聽控辯雙方,特別是辯方提出的訴訟請求。因此,法官不能提前接觸案卷,對案情全知全悉,否則庭審就會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