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沛



【摘要】網貨行業風險事件頻發的原因從微觀層面來講,主要是因為P2P平臺自身期限錯配、抵押品流動性弱、抵押品價值較低等因素拉高了平臺的風險系數,一旦發生擠兌或者長時間的資產凈流出,網貨平臺將缺乏足夠的金融工具來平衡自身風險。
【關鍵詞】期限錯配 抵押品流動性 抵押品價值
一、引言
2018年以來,網貸行業發生問題的平臺數量驟然增加,且不定期存在部分大平臺爆雷的問題。根據網貸平臺數據,2018年2月份當月,P2P問題平臺31家,6月份問題平臺數量達到93家。7月份問題平臺數量持續上升,截至7月14日,問題平臺數量己達到54家。更是出現了網貸行業“黑色星期五”:7月13日一天之內三家爆雷兩家清盤:貝米錢包、合力貸公告清盤退場;匯通易貸逾期;惠民益貸發生逾期,停止放標;投之家運營團隊報案、經偵介入。
二、微觀分析
(一)期限錯配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規定:禁止“資金池”業務,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禁止非標期限錯配。
目前,幾乎所有的P2P平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這也是P2P平臺一個顯著的特征。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理財的喜歡,平臺將長期融資拆分成期限為1月、3月、6月、12月等短期理財產品來吸引這一類投資者。
爆雷平臺的投資項目機會幾乎都在12個月以下,且低于三個月的投資項目占比非常高,例如天天財富占比為84%,投之家占比為66%。換言之,一旦無法滿足投資者的回報要求,那么投資者就會撤回大量的短期投資,平臺將面臨巨大的提現壓力。
(二)抵押品流動性弱
抵押品流動性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網貸平臺的資金安全,一旦借出的資金無法及時收回,而且抵押品又無法及時變現,網貸平臺就會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下面是幾家主要的網貸平臺(根據資金規模選取)的抵押品以及對應的最大借款額。
從表格我們看出,這幾家有代表性的網貸平臺幾乎都有不需要抵押品的個人信用借款服務,信用擔保無論是種類數量還是最大貸款金額占比都非常突出,前者平均值為75.6%,后者為63.8%。而信用擔保恰恰是流動性最低的擔保,根本無法變現,因此網貸平臺抵押品的流動性非常差。
(三)抵押品是否足值
抵押品是否足值意味著網貸平臺面對可能存在的違約風險時是否能覆蓋風險。一旦網貸平臺的抵押品的價值遠遠小于它的借款金額,或者說抵押品沒有變現的價值,那么當借款人違約時平臺將面臨最大的出借風險。
根據下表,可以看出足值的抵押品最大借款額的平均占比為36.2%,而無變現價值的抵押品最大借款額的平均占比為63.8%,后者幾乎是前者的兩倍。因此大量的網貸平臺都暴露在抵押品價值遠遠小于借款金額的風險中。
當然,也不排除P2P平臺非法自融等造成的問題時間頻發,但由于該部分數據不易獲取,在此不做分析。
三、備案延期和監管趨勢解讀
(一)備案和整改延期原因眾多,并非為拖垮網貸行業
1.行業發展情況極為復雜,監管細則落地緩慢
P2P網貸作為一種新型的投資渠道,其發展在2015年之前處于三無狀態: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細則。基于“法無禁止即可為”,P2P平臺的業務不斷拓展,校園貸、首付貸、現金貸、與金交所等資管機構合作代銷產品先后刮起一陣“熱風”。但是,產品是否適合,需要通過完整的周期來驗證;操作風險和避險措施均需要完全考慮,導致各項監管細則落地緩慢。此外,監管細則在一些細節方面不夠完善,整改過程中容易出現新的問題。
多年來剛性兌付盛行,不少投資人盲目投資,一旦出現風險就把矛頭對準監管部門,加大了地方監管處置的難度和壓力。一個個平臺背后是無數投資人的血汗錢,有些地方不可避免對無法備案的平臺“投鼠忌器”。
2.各地監管細則存在地區差異,產生監管套利空間
由于互聯網沒有空間限制,可以在全國開展業務。但同時,各地的備案和監管細則標準不統一,導致了突擊異地注冊、買殼、多地備案等套利現象的涌現。
北上廣等地監管相對較嚴,中西部地區相對較松,同時,西部地區金融較北上廣落后,為增加稅收和支持產業轉型希望引進互聯網金融機構,因此,會吸引一部分網貸平臺前往中西部地區備案。例如,在監管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比如湖南等地,網貸平臺設計非常復雜的金融產品來迷惑和誘騙消費者;很多網貸平臺也利用監管的非一致性進行異地備案逃避監管,比如北京的網貸公司為了逃避銀行存管監管可能借殼去無這類監管要求的廣東進行登記注冊。
3.整改驗收工作量大,整改進度不及預期
按照現有的監管框架,大部分P2P平臺需要整改的地方很多,且調整難度大。大標的清退,一方面得一步一步來,以最大程度降低損失;另一方面,平臺為了在市場中保持吸引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調研、考察、推出、宣傳新產品。
同時,監管備案的工作難度也較大。尤其是北上廣地區,平臺數量多,規模大,業務復雜,整改的難度大,而監管資源有限,造成整改進度不如預期。
多年來剛性兌付盛行,不少投資人盲目投資,一旦出現風險就把矛頭對準監管部門,加大了地方監管處置的難度和壓力。一個個平臺背后是無數投資人的血汗錢,有些地方不可避免對無法備案的平臺“投鼠忌器”。
參考文獻:
[1]李先玲.P2P網絡借貸平臺倒閉原因的實證分析.金融發展研究,2015(3),
[2]嚴復雷,李浩然.P2P網貸平臺信用風險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金融,2016(10):13-17.
[3]顧慧瑩,姚錚.P2P網絡借貸平臺中借款人違約風險影響因素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5(11).
[4]杜永紅,石買紅,史慧敏.大數據環境下P2P網貸平臺的風險評估與防范[J].會計之友,2016(22).
[5]陳慧宇,孫玥,譚中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與防范研究[J].金融經濟,201600).
[6]馮艷麗.基于P2P網絡借貸模式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