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琪
【摘要】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它并不是故步自封的思想,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動態發展的法治思想體系。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精髓的同時,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 新時代發展 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沒有專門論述過“法治思想”,但其理念卻貫穿在整個法學理論當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嚴密的體系。在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下,通過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逐步建立起馬克思恩格斯的法學理論。馬克思認為,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通過具體揭示法律現象與經濟基礎之間的深刻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國家階級性是法的本質,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必須要適應經濟條件,并體現此經濟基礎上的統治階級意志。同時,馬克思指出,管理國家和社會是法的基本職能。通過深刻剖析經濟基礎及法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法社會公共管理與國家統治的雙重職能。兩種職能相互制約密切聯系,從而相輔相成,以實現對國家社會的有序管理,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此外,馬克思在深刻認識到生產資料分配的不公,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階級之間矛盾激化,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中認為,追求公平與正義是法的價值所在。法律的價值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實現權力與權利的均衡平等,從而為人民眾的基本權利帶來保障。
(二)列寧的法治思想
列寧從俄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在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制理論精神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了法與社會主義民主專制的關系。對于法律建設,列寧認為,俄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因此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建設。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要善于傾聽民眾的呼聲,堅持法律的制定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原則。同時,列寧指出法制建設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要兼顧法律的統一性與發展性,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及時修正不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法律,積極保存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法律。對于法律的遵守和執行,列寧指出,任何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制度,每一個公民都不能無視和藐視法律的權威。領導干部尤其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嚴格遵守法律黨章,各級專門的執法部門對于法律制度也必須嚴格貫徹執行。對于法律的監督,列寧主張構建執政黨內部的監督、專門的執法部門監督以及人民群眾監督的系統監督體系,加強各方面監督,鼓勵民眾抵制違法行為維護好自身權利。列寧的法治思想在法律建設、執法守法以及完善法律監督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見解,開辟了新的構建社會主義法制道路。
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
習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中國的提出在當代中國大地掀起了一股法治之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黨對法治建設的信念,是對國家治理手段的重要創新。當下我黨已開始了以憲法為核心,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總目標的法治探索,最為顯著的成績就在于不光執政黨依法執政意識有所增強也會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法治至上的崇高信念,以法治的方式促進社會治理的創新。
首先,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盡管在具體事務所涉及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所反映的價值追求都是共通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其次,習近平同志還強調要強化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決不允許政府權力的運行超出法律范圍之外,必須要將政府權力緊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敗,政府權力異化不僅會危害人民群眾的利益,更會阻礙法治中國的推進,難以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此外,習近平同志還指出,中國的法治建設要善于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汲取養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燦爛悠久,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治國理政的理念,我們可以從中借鑒與現代法治理念相通的元素,為中國法治建設增添本土色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立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情況,就當前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發展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
三、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重要意義
(一)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作為建設我國法治社會的根本指導思想,運用到法治建設的實踐中來。并基于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本質內涵形成一套適合中國發展的思想體系,而這套思想體系的發展成為指導我國法治建設的思想基礎。縱觀中國法治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歷屆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都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基本發展情況進行有機的結合,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賦予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以新的含義。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到什么是依法治國,如何實現依法治國,再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等重大實踐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探索。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方面,習近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論斷。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發展正在不斷地走向成熟和完善。
(二)為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指引方向
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工程,要靠法治作為支撐。也就是說,國家治理的實施需要借助國家法治化來為其提供制度保障。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只有進行法治化建設,明確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法治建設極為關心和關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納入到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中,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指引方向。法治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不斷發展與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核心。因此,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用法治的形式將這些已經擁有的制度優勢確定下來,使其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繼續發揮作用。對于一些還不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以及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這就需要運用法治及其思維方式加強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同時,在法治實施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在國家治理能力的目標確定上,要與我國現實發展情況進行有機的結合,要綜合對國家的基本現狀發展進行全方位的認知,從而有效提高法治的效用。習近平的法治思想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引領,有利于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治理模式,更好地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和諧與穩定。
(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每個中國人民共同的夙愿所在,指引著每個中國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關系到每個中國人民的切實利益。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時刻將人民放在國家的主導地位,注重對人民利益的保障。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體系之中,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在人民群眾學會尊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前提下,能夠合理地運用法治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分析解決實際同題。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法治建設的目標,才能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法治保障。從我國當前的人口基數角度來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應該加大建設力度,并從法治化的發展角度來進行綜合性建設。對于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調節,要將法治化作為規范整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條件。習近平的法治思想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思想引導下,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不斷積累能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7.
[2]孫國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46.
[3]張文顯.法治中國名家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0.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0.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7]龔柳.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探析[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7:32.
[8]譚全萬.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創新[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