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1754年-1796年),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鑌黃旗人,清朝乾隆年間名將、大臣。大學士傅恒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云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他先后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此外,他還參加制定《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簽制度。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一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謚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北京東城區北河沿大街,清朝屬皇城范圍內。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表彰三軍統帥傅恒督師指揮大金川戰役勝利之功,乾隆皇帝賜景山東側一帶為其建了一等忠勇公府第。“面積之廣建筑之壯麗,當年為北京第宅之冠”。如今的位置在北河沿大街83號,西近沙灘北街,南依北京大學紅樓。清末,裔孫松椿承襲公爵,該府即稱“松公府”。民國初年,此宅歸屬北京大學。蔡元培逝世后,1947年,北大師生為紀念蔡元培,對西廂院一組內院進行改造,以蔡元培的字“孑民”命名:曰“孑民紀念堂”。
現如今,這里原本的老府已基本拆除。改造為“孑民紀念堂”的兩進院落,則保存完好,現屬于文化和旅游部。
乾隆十九年(1754年),福康安就出生在北河沿這座深宅大院中。當時父親傅恒已是首席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一等忠勇公,權傾一時。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子,上面有兩個哥哥傅靈安、傅隆安,下面有一個弟弟福長安。他一出生,就由乾隆皇帝賜名“福康安”,此后他家的兄弟也都跟著改“傅”為“福”。福康安“洗三”這天,也就是他出生的第三天,便被乾隆皇帝封為三等侍衛。在清代,貴族、元勛子弟被封為侍衛是很平常的事,也是帝王籠絡近臣的方式之一。但剛出生幾天的嬰兒就被封為侍衛的,幾乎是絕無僅有。還讓朝野驚奇的是,乾隆皇帝又把年幼的福康安接入皇宮,與諸皇子一同接受教養。這種反常的做法,也為他是“乾隆私生子”的民間傳說提供了想象空間。
關于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的流言,從清中葉一直傳到上世紀初,經久不衰,還有《清宮詞》唱:“家人燕見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這讓福康安的身世撲朔迷離。
野史相傳: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乾隆與皇后富察氏一同前往圓明園游覽,陪駕的有各王宮大臣的家眷,其中就有傅恒的妻子、號稱滿洲第一美女的瓜爾佳氏。傅夫人跟隨在皇后左右,乾隆不經意間看了一眼后不覺心神蕩漾。一天,適逢皇后生日,傅夫人進宮為皇后祝壽。自此之后,傅夫人常常被召入宮,并留在宮中歇息。故事從此開始,乾隆與傅夫人有了私情。據說,乾隆為了能經常與傅夫人相見,多次派遣傅恒到邊疆統兵作戰。后來,傅夫人生下一子,滿月時抱入宮中,請皇上賜名。乾隆帝一看這個孩子面容很像自己,心中大喜,賜名福康安。時間長了,富察皇后查覺其中蹊蹺,加上自己兩個兒子相繼夭折,終日悶悶不樂,不久便去世。
也有一說是,小時候的福康安長得眉清目秀,粉面朱唇,模樣與乾隆一生鐘愛的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兩個皇子永璉、永琮有幾分相似,而這兩個倍受乾隆喜愛的嫡子,恰恰又因病早夭。福康安的出現撩動起了乾隆內心深處一縷父愛柔情,成為乾隆皇帝對這兩個早夭幼子的精神寄托。于是把年幼的福康安接到宮里,如同親生兒子一般教導培養。
福康安從小機警過人很討乾隆的歡心,官也封得快。13歲時承襲三等御前侍衛,之后一步一步升到戶部侍郎、鑲黃旗副都統、軍機處行走、戶部尚書。25歲時被提拔為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協助乾隆帝理政,且連續22年均為首席,越級跳過了三朝元老張廷玉,政治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并兩度晉封為一等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48歲病死,乾隆皇帝前往傅恒府上吊唁,曾作過一首悼亡詩,詩中說:“平生忠勇家聲繼,汝子吾兒定教培。”這更讓外人多了幾分疑惑,福康安的身世之迷又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還有一點讓人起疑的是,福康安兩個哥哥都做了駙馬,唯獨他沒有。傅恒曾幾次請求皇上讓福康安也娶個公主,乾隆卻閃爍其辭。有人推測:福康安最得乾隆恩寵,最大的可能恐怕就是福康安和所有公主都是近親。
《延禧攻略》的熱播,更加重了對福康安身世的猜測。但不論這樁歷史公案的真相究竟如何,福康安作為一位榮冠一生的英才,他與乾隆皇帝之間的感情確實不啻于家人父子,其待遇比之皇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其中鑲黃旗駐安定門內。福康安在宮里長到十二三歲,因為不是皇子,按規矩不能長期呆在內宮,乾隆皇帝便把他安排到富察家族所屬的鑲黃旗——地壇外東側的營房習武,少年時期的福康安在這里策馬揚鞭,苦讀兵書,為日后領兵打仗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這里已成為居民區,難尋當年的痕跡。
如今的地壇公園東北角有一根旗桿,這在其他幾個壇是沒有的,可見不是皇家祭祀時必須用的物件。傳說這是乾隆皇帝為鎮住富察家族而立的。
富察一族隨清太祖、清太宗入關,以驍勇善戰著稱。入朝為官后,富察氏多被評價為正直不阿、辦事勤懇、不趨炎附勢。順治時,傅恒曾祖哈什屯任議政大臣,曾在朝堂上當面頂撞攝政王多爾袞;康熙時,傅恒祖父米思翰曾協助康熙鏟除鰲拜,并與兵部尚書明珠等力主撤藩。傅恒之姐幼年聰穎,被雍親王看上,于雍正四年(1726年)許配給17歲的皇四子弘歷做嫡福晉。弘歷登基后,富察氏為皇后,但并不像電視劇《延禧攻略》中所表現的那樣性格軟弱,成日纏綿病榻,無心外務。歷史中的富察氏治理后宮頗有章法,乾隆曾稱“朕躬攬萬機,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十余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余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
富察一族的巔峰時期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這年春,富察皇后意外落水去世,乾隆皇帝大慟。皇后死前將幼弟傅叵托付給乾隆,乾隆很重視其遺言,超拔26歲的傅恒為正一品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并將其派往前線,參與征討金川戰役。
但乾隆迷信風水,有人跟他說富察家族輩輩出高人,怕將來富察家會危懾皇室皇權。乾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于是悄悄在地壇的祭壇當中立了一根旗桿,起名“趕神鞭”,方向就對著富察家族所屬的鑲黃旗老根據——地壇老營房。自福康安1796年去世以后家族真的開始衰敗,嘉慶皇帝親政之后開始收回乾隆破例賜給福康安一家的各種恩榮。
雖然身為外戚,可福康安卻絕非依靠父輩庇蔭的官二代。他自幼熟讀兵書,弓馬嫻熟,以知兵著稱于世,參與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廓爾喀入侵西藏等戰事,無役不從。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川金川又一次發生叛亂,拉據戰打了一年,清軍仍未能取勝。次年,乾隆授阿桂為定西將軍,同時派18歲的福康安一同趕赴四川協同作戰。起義軍曾半夜偷襲,幸而福康安警醒,半夜聽見告急槍聲,立即督兵赴援,這才擊退了土司的進攻。在前線的四年里,福康安不以皇帝的親信自居,勇敢地戰斗在第一線,多次率兵攻破碉壘營寨,克敵制勝,展示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到八月中秋夜,分兵自西北攻入勒烏圍土司營寨,索諾木逃走,大小金川平定。
初出茅廬就將名氣打響,立了不少戰功,得到阿桂的推崇,他也在部隊中穩穩站住了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4月,清軍凱旋,乾隆帝親自到城南良鄉迎接。論功行賞,福康安被授予吉林、盛京將軍,成為正一品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