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紅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錦繡香江學校,廣東 廣州 511442)
正文:分類法是數學學習中較為基礎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本人在日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的實際,歸納起來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數學分類思想的滲透:
孩子們早就清楚,垃圾分類共有多少種?4種: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小學課堂上,教師可以以不同的分類標準來深化垃圾分類,如:按照廢棄物是否可以再利用和回收價值的標準,可以分為可回收物和非回收物;按照廢棄物對人類有沒有害處,可以分為有害垃圾和無害垃圾;按照廢棄物的來源和用途來分,科分為餐廚垃圾和非餐廚垃圾。通過具體的日常熟悉的垃圾分類標準,慢慢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分類方法,這是學生想要正確理清小學數學知識以及解決數學問題時必須掌握的數學分類方法,包括按照定義分類,按照圖形分類、按照探索的方向分類。因此在講解相關數學內容時,教師要巧妙地將數學分類方法遷移到講課環節中。
教師在數學課程學習中應用分類思想能讓學生有條理去思考問題,分類思想可以使得思考具有順序性、條理性以及層次性和邏輯性。所以,在在數學學習中運用分類思想就是讓學生形成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經常使用到分類方法,當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利用分類法幫助學生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分類思想與歸納思想具有較強的聯系性,在對知識進行分類時也常常會使用歸納的思想。
一是培養學生分類意識,不斷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分類思想。每一個小學生對身邊事物都有一定的分類標準,比如對書籍的分類,對家庭物品的分類,對同學班集體的分類等等,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認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分類常識,把握滲透分類思想的契機。比如,學生們在學習整數時,會對自然數進行分類,如看能否被2整除可以將自然數分為奇數和偶數;如根據約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可以將自然數分為1、質數和合數。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分類的意識,并能基本掌握一些分類的原則,比如分類的標準是統一的,分類的對象確定。在確定分類標準以后還要按級次進行分類,一級一級討論,不能越級交叉等。
二是提高學生分類嚴謹性,掌握分類的不同標準。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分類思想時,應該讓學生了解到分類討論就是根據對象的特點,滿足無遺漏、互斥、最簡便的原則。比如:以圖形的特征或是圖形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分類標準,按角的大小進行分類,三角形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按照邊的長短進行分類,又可以分為等邊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而等邊三角形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根據探索方向將對象進行分類,在其他數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時,也可以找出分類梳理和重組數學知識點的許多方法。
三是引導學生分類討論,不斷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階段中,特別是高年級,新舊知識不斷交替出現,只有讓學生形成分類意識,通過分類,才能系統完整地把握這些數學知識。如果不進行分類,就會出現知識的混淆。我們可以通過分類討論幫助學生概括知識點,總結出具有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理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具有條理性。比如:在學習行程問題時,會出現不同類型的應用題,很多關鍵字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所以教師可以以題組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以動畫的形式或是模擬的形式演示四種典型的行程問題:兩地相背而行、兩地相向而行、追及問題、同地點相背而行。通過對比,將這些行程問題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就找出很多不同的分類標準,引導學生之間對這些分類標準相互交流,他們就會意識到只有選擇了合理的分類標準。
結束語:通過日常教學中的嘗試不難看出,通過學生熟悉的垃圾分類知識,遷移到數學分類思想的培養,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通過分類可以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讓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清晰。同時,學生參與到分類討論中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科目,為他們以后學習初中數學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將數學教學中的分類思想與其他的數學思想相結合,有效利用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認識的層次,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