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群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第一中學,四川 廣安 638300)
一戰后,新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建立起來??此坪推降氖澜珉[藏著諸多不安定因素,本文從一戰戰敗國,二戰發起國——德國的角度分析二戰的爆發原因。
一戰后,以英美法為主的戰勝國進行對戰敗國的處置,建立了所謂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列寧犀利的揭露道:“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是什么讓謀取和平的體系轉變為具有戰爭威脅的潛藏炸彈呢?不得不說的是二戰的主角之一——德國。德國在巴黎和會上被動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的苛刻使得德國的利益受到重創,經濟愈加脆弱,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國計民生。而巨額的戰爭賠款無疑是在德國人屈辱與憤怒的火焰上澆油。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事實證明,德國選擇了前者。
一個民族的性格形成與其歷史境況分不開。德意志民族在歷史上長期處于對外戰爭、對內分裂的狀態,鐵與血從未退出。軍國主義為德意志民族的發展壯大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一戰之中,軍國主義崇尚武力,渴望戰爭的特性被無限激發,民族沙文主義滲透于帝國的各個領域。而資產階級的發展需求:更多的財富、市場、原料等等都對其提出了帶有侵略性質的擴張要求。而一戰的失敗帶給德國的屈辱和削弱刺激了軍國主義的屈辱感和不甘心理,這些都為二戰的爆發準備了精神動機。
經過《凡爾賽和約》的壓迫和剝削,德國經濟已瀕臨崩潰,通貨膨脹率高的嚇人:1923年底,流通貨幣量比戰前增加17000億倍,馬克已與廢紙無異。幸而在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幫助下,德國經濟離復興不遠,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帶給嚴重依賴美國的德國經濟的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使德國步入絕境。經濟危機期間,德國失業人口由1929年的132萬增至1930年的300萬,1932年甚至超過了600萬。失業率猛增到30.8%。,整個社會的仇恨情緒越發高漲,在絕境之下,他們無法從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尋求到發泄通道,不謀而合的產生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建繁榮富強的德國的渴求。
希特勒其人,童年顛沛,少時孤苦一系列的打擊使得他挫折感倍增,造成他性格上的倔強固執、反叛、敏感多疑、偏激甚至于偏執,以及難以解釋的矛盾性:他可以為一只孔雀的死去流眼淚,卻極端的仇恨被他定義為劣等民族的猶太人;他追求強勢卻內心極度不安,渴求認同。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偏執型人格障礙者,這樣的人通常有著強烈的復仇情結。而希特勒顯然將其演繹得很徹底:在他看來,一戰中戰勝國對德國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他們應當為之付出代價。接下來他也確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于實踐了。
再說法西斯,法西斯是一種極端的、反動的民族主義的統治形式。法西斯主義集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因素之大成,與德國的歷史發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存在必然聯系。而一戰后的德國,政治疲軟無力、經濟瀕臨崩潰,社會處于悲觀失望狀態。凡—華體系使人們生存環境和心理環境更加惡化,這為德國法西斯的上臺準備了社會條件。
綜上,二戰的爆發,就德國方面看來,主要是由于一戰后戰勝國對德國的過分限制和掠奪,引起德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和民族屈辱感,德國的軍國主義傳統里面好戰性和崇尚武力情結使得其不甘進一步萌生為仇恨心理。經濟危機作為一個催化劑,使得德國的復仇情緒益發高漲。最后,希特勒的個人推動以及德國法西斯勢力興起,二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世界再度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