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超
(陜西師范大學大興新區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32)
一年級學生即將要進行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則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減運算的基礎。尤其是本學期學習的——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較難理解掌握的部分。因此,要讓學生在理解運算道理的基礎上掌握運算方法,以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為突破難點,我在日常教學中會結合教科書采用小棒、計數器和數線三種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同學在學習之前已經知道如何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但不能很好地表達計算的道理,沒有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么算。或者學生單一地通過背誦或數數的方法來算出得數,不會利用具體模型解釋算法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小棒、計數器和數線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退位減法的道理,從而提高20以內退位減法的熟練程度呢?我結合日常教學經驗進行了一些思考。
小棒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直觀模型,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均以小棒為主要的學具。要鼓勵學生有多種擺法,并且學會交流傾聽,理解他人的算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結合擺小棒的過程,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求學生描述清楚自己的操作步驟,先擺什么后擺什么,語言與操作能夠相對應。而計數器能更好地體現“位值”,凸顯“借1當十”,因此在操作之前可以讓學生回憶計數器的相關知識,明確十位上的一顆珠子代表多少。對于數線圖,要讓學生先看數線圖,認識數線圖。例如讓學生明白“順著數”相當于加法、“倒著數”相當于減法,明確畫圖的步驟。三種模型由直觀逐步走向抽象,結合使用,豐富并發展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例如學習“13-8”時,第一個數線圖呈現的是從13開始一個一個往回數的過程,也就是一根一根地減。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一根一根數小棒減的經驗,引導學生在數線上數的過程。第二個圖是分段數,先往前數3個,再往前數5個,與“平十法”相對應,可以適時把數的過程在數線上畫出來。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為什么先往前數3個?最后要結合模型使習題的設計變得豐富多彩。在學習初期,可以要求學生用小棒或計數器先做一做,再算一算,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實物和算式的聯系,理解運算的道理。在基本掌握了算法后,可以采用學生先計算再利用模型進行解釋的方法。
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之一,希望這些思考能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數學、運用數學,在數學的海洋里盡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