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勇
(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古井中學,江蘇揚州 225261)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既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但同時也是難點。當今的初中語文教育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功利化傾向,以幫助學生應對考試為主要目的,重視機械性地獲取知識和技能,并沒有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利用初中語文教學弘揚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傳承意識與責任感是歷史必然。因此,教師要擔當起教育職責,推動語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協同共進。
語文學科在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思想意識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語文學科本身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這既給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給教師的日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教師要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從橫向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貫穿初中語文各個課型的教學之中。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專題教學等各種不同的課型,都應該涉及傳統文化,并找準切入點滲透傳統文化。從縱向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應該貫穿整個初中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都應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整體性原則還強調和其他學科密切配合,擴大傳統文化理念的影響范圍。第二,滲透性原則。滲透性原則強調的是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要做到潤物無聲和春風化雨,簡單來說就是要采用科學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生動直觀;滲透于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保證文化滲透持續性;合理設計語文活動,提高傳統文化滲透的趣味性。通過這樣的滲透能夠凈化初中生的心靈,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文化意識和精神印在腦海。第三,適度性原則。這一原則強調的是擺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處理好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流行文化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需處理好文與道、語文學習與考試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協調好傳統文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文化對學生語文學習和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初中語文課程中包括大量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其中閃耀出的傳統文化魅力可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2]。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細細品味和把握經典篇章的精髓,領略這些文本當中傳達出來的文化內涵。而想要理解篇章內涵和承載精神,誦讀是第一要義,誦讀并非只是簡單地念出文字,而是邊讀邊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教師也要提高對學生的誦讀要求,教師需要在學生誦讀時糾正其讀音,解讀文章背景知識,引領學生轉換思維,帶有情感誦讀,從而體會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桃花源記》,并在這一過程中感受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體會他筆下的桃源生活;教師讓學生通過分組競爭方式誦讀《核舟記》,感知王叔遠精妙絕倫的技藝;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朗讀《望岳》,感受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情。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古代開始人們依照各自的風俗習慣,把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延續到了今天,極大程度上充實了傳統文化,并使之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民間節日以及風俗習慣是學生極感興趣的內容。而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會有動力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探討,在分析民風民俗材料的過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可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教學切入點,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為了使學生體會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并從中了解民族文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成學習小組,收集和安塞腰鼓有關的民風民俗材料,也可以引入其他民族的傳統節日與風俗,在對比當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初中階段是連接小學與高中的紐帶,這一階段的語文學習既是對小學語文知識內容的補充,也是扎實高中語文學習的基礎。初中生擔當著傳承傳統文化的職責,而古詩詞是極為經典的傳統文化代表,通過對古詩詞內容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化,感知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高傳承文化的自覺性。初中語文教師要抓住古詩詞教學的有利契機,讓學生主動成為文化傳承者。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工具書理解全詩的含義以及主旨思想,鼓勵學生總結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把思念親人的情感挖掘出來,從而領略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這些技術的應用,可以把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實現多元化歸納。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各個感官,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而言,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和切身感受,所以合理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達成傳統文化滲透的目標至關重要。但是,教師一定要讓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作用得到切實體現,避免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介紹岳陽樓的歷史文化,豐富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把本課的經典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醒目地呈現在屏幕之上,以起到震撼學生心靈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范仲淹的情感與精神,把學生代入濃郁的愛國氛圍中,讓學生走入傳統文化殿堂。
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夠局限在課堂上,語文和生活不可分割,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課堂和課外進行深度整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知識和學會思考,在第二課堂實踐中獲得能力與新感悟。在第二課堂上,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并引領學生主動參與,使其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主動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競賽、成語故事大賽等活動,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傳統文化和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實現寓教于樂,從而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儲備,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凝結的是數千年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正是因為有了傳統文化作為根本支撐,中華文明才能屹立不倒。初中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初中語文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的有利契機,引導學生主動和我國傳統文化對話,提高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有效性,把學生培養成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擁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