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飛
(安徽省界首中學,安徽界首 236500)
適逢筆者閱讀《故都的秋》,和學生說道:“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學生都很茫然: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當時筆者想,假如這個時候帶學生來到槐樹之下,讓他們赤腳踩一踩,他們一定會有觸動心靈的詩意體驗。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當是充滿詩意的課堂。在我們的理想中,語文大略是這樣的:暮春時節,縱使不能細賞“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江南,也可以來到郊外,“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炎夏來臨,縱使不能暢游“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麗景,也可以來到水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清秋時分,黃葉飄零,既可以吟一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也可以唱一聲“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寒冬季節,大雪之后,既可以遙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也可以尋賞“墻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
現實中的語文課堂,局促于狹小的教室中自然不必細說。大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束縛,從未想過將語文課搬到室外,只是中規中矩固守教室,語文課中的詩意便漸行漸遠[1]。新課改之后,“以學定教”成為當下教育界的潮流,即“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那么,我們的學生究竟需要什么呢?他們忽略了詩情,不重視人文,甚至不需要博學,他們重視的是分數。僅此一項,就將語文的詩意“掃地出門”,難入“廳堂”。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關注考綱,關注考點,關注試卷,關注得分等,卻單單忽略了詩情。另外,語文本身的模糊性、文意的多解性以及試卷的不規范、不嚴謹,又讓學生的語文成績常常維持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區間。這些都將語文擠進一個尷尬的角落,它只能獨自失意。
面對失意的現實、尷尬的處境,眾多學界專家、一線教師也在不斷地追問探尋:為什么本該富有詩意的語文,會走向如此境地?細究起來,原因大略有如下幾點。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課堂狀況的作用絕不可忽視,其擔負的責任也不容推卸。要想讓課堂豐富起來,充滿詩意,首先需要教師內心充滿詩情。教師有了詩情,才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感受詩情。目前,富有詩情的語文教師極少,卻出現了許多著眼功利的解題型專家。這些教師認為,學生要考試,就應教給學生考試的方法;學生要成績,就應教給學生解題的技巧。這樣,真正有熱情、有詩情的教師越來越少,關注考試關注成績的教師卻越來越多。
學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生活的重要環節,學校教育總會受到社會風尚的影響。當下,學生家長常常過多地關注學校的升學率、名校錄取率,而對學校是否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否在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是否用心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終身發展等關注較少,甚至有家長堅決反對學校開設與高考沒有直接聯系的特色課程。詩意的語文課堂著眼于學生審美品位的提升和終身發展的需要,這樣的現實環境,造成了語文課程詩意的缺失。
我國倡導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的意識依然深埋在很多人心中。在實際操作中,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簡單方便,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卻牽涉方方面面,需要調整革新的內容太多,加之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教育內部評價機制往往較為單一,這一情況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學生成績、升學率、名校錄取率成為評價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名教師的最終,甚至唯一標準。
現實的問題讓我們焦灼彷徨,尋求破解之道成為當下之必須。基于以上原因的探析,我們看到,要讓語文走出失意的窘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協調用力。
為教師職業注入詩情,一方面,要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在研習課程、批改作業、輔導學生之外,留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有機會追尋詩意的生活,在業余時間充實自我,享受詩情;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通過鼓勵引導,讓教師們不斷提升自我素養,擁有詩意情懷,將這份詩意情懷融入自己的事業之中。
我國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在物質文明不斷前行的道路上,在物質文明發達的同時,還應注意對精神文明的培養。人不單要追求物質生活,還應注意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同理,發達完善的社會,不僅要物質充裕,人們生活富足,更應當精神充裕、充滿詩意。
教室是教學行為的主陣地,但教學絕不應當局限于教室一處。對語文課堂來說,我們可以把課堂搬到教室之外,搬到田間野地,讓學生在對自然之美的體悟中豐盈內心,充溢詩情。縱使置身教室,我們也應當大膽創新,通過多樣化的手段,讓教室變為呈現詩意的空間。當然,這也需要主管部門制定更為合理的配套評價機制。
教育主管部門是教育教學的管理者,也是教育發展的引領者。因此,主管部門在施政時應當多方開掘,引領方向。一方面要發揮智慧,制定更為合理的制度,助推詩意課堂的成長;另一方面要找準方向,勇于放手,鼓勵教師大膽創新。
語文是一門學科,它生存于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能脫離教育生態而存在。因此,我們應當群策群力,多方協調,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在此基礎之上,讓語文課堂的詩意擴展放大,進而更有力地促進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