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恒
鄉土作文教學是指作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并反映鄉土文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通俗地講,就是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反映自己所在學校的校園環境、師資狀況、校風學風、學生特長、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及學生們成長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
1.文化性。鄉土作文是鄉土文化的一種認知、表達與傳播方式,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鄉土文化是人類創造力的結晶和升華,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下來的寶貴遺產,是學生作文的寶貴資源。文化的核心與實質乃是一種生存方式,比如學生寫鄉村住宅的變化,從窯洞到土木房,就是寫鄉村人生活方式的一種演變過程,每一種住宅不僅是一種避風擋雨的休息場所,而且是當時勞動人民文化與智慧的結晶。比如學生寫春節年夜飯,有的地方的年夜飯吃葷或素的長面條,其含義是用面條之“長”拴住自己的“魂”,有的地方以吃餃子的方式慶賀“團圓”,吃也不僅僅是生存方式,同樣也浸透這一種特有的文化。這種作文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韻味,它蘊涵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樸而又不乏溫情的生存姿態。
2.審美性。審美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客觀現實中美的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和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態度體驗。鄉土作文的純真,會讓人返璞歸真。鄉土作文不僅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促使人們去思考、去體驗,讓成年人能夠回憶起童年,鄉土作文,不僅帶著自然的清新,而且帶著人文的滋潤。魯訊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有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有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還有神奇的故事、無窮的樂趣,閱讀這些鄉土文章,我們就會感受兒童對鄉土的向往及鄉土給予兒童的快樂,這就是鄉土作文的審美性。
1.寫鄉土作文是農村教育的需要。鄉村教育的最大誤區,在于我們沒有想盡辦法引導孩子們熱愛鄉土。我們在對1600名城鄉四、五、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我們的小學生對家鄉的地理、歷史、文化教育、特產民情,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的內容知之甚少,就是了解到的一些內容也是支離破碎、比較膚淺。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編寫的面向中學生的鄉土讀本《貴州讀本》中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有一種整體傾向:逃離鄉土,對鄉土有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上與心理上的疏離感。這就是失根,會最終導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這個層面上,鄉土教育不僅是愛家鄉的教育,也是人與土地的關系的強調?!边@充分說明,近來利用鄉土作文促進學校教育研究已經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
2.寫鄉土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需要。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說鄉村的故事、寫鄉村的生活漸漸成了一種被遺忘、被忽視的寫作方式;鄉村的作文課堂成了批量生產毫無生命意識的作文“工廠”;各式各樣的“模板”成了把鄉村人變成“城市人”的捷徑……這樣,離鄉村孩子最近的鄉村,卻漸漸淡了,悄悄遠了?!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教學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薄皩懽鹘虒W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農村學生只有寫鄉土作文,才能有效落實這些理念。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在農村學生的作文教學中,把鄉土資源變成學生的寫作素材,能使作文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只有寫鄉土作文,才能如讓“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迸囵B鄉村孩子回歸鄉村的經驗能力,能使他們“修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收集鄉村的點點滴滴,重拾一顆對鄉村生活敏感的心;能幫助他們撥開眼前迷霧,還原鄉村生活,還原那里的人和事,還原那里的一草一木;讓他們以個性化的語言書寫屬于他們的游戲、歌謠,以及他們熟悉的花草樹木……從文字到思想,鄉村作文要根植于鄉村,又要有助于提升鄉村生活的人文價值,這才是它的全部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