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社區經濟建設發展迅速,經濟水平提高后,農村人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1]同樣,我國社區文化建設發展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與城市社區相比,我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水平較低,這嚴重影響到農民的生活幸福感。
農村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更多追求精神文化的富裕,因此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成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農民參與是指農村居民主動參與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決策,組織等活動。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在凝聚力量、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居民文化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離不開全體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居民一方面享受社區提供的各類文娛活動服務,另一方面作為農村社區的主體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第一,農民廣泛參與農村社區文體活動,和其他社區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對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和睦鄰里關系,共同創造和諧的社區氛圍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農民參與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組織建設過程中,可以增加農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對社區發展的責任感。
1.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
隨著基層民主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居民的民主意識逐漸增強,但在農村地區,由于歷史發展等原因,還是較為薄弱,這就導致了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參與意識不強。許多農民在閑暇時間通過打牌,串門等方式消磨時間,而不主動參與到農村社區舉辦的健康積極的文體活動中。近年來,政府不斷推送“文化下鄉”活動,希望借此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效果一般,真正參加與活動的農民數量很少,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甚至在一些地區,賭博,邪教等不良文化活動依舊活躍,在農村形成不良文化風氣。
2.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參與群體的單一化
從年齡層面來看主要參與者是老人與兒童,中年與青少年學生參與較少。中年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平時需要工作,很難有時間參加社區組織的文化活動,而青少年學生平時忙于學業,也沒有多余精力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從性別上來看,農村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女性,主要原因是活動種類單一,一些文化活動在設計時更傾向于女性,能夠吸引男性的文化活動卻很少。從經濟條件方面來看,家庭條件富裕者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較少,家庭收入中等者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群體。此外,退休人員閑暇時間多,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
3.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路徑缺失
第一,政府主導模式下,農民難以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各個環節。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承擔者是基礎政府和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而目前的社區模式仍然是由政府主導的,居委會作為基層民主自治組織,其自主性并不強。在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下,普通農民很難進入到農村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
第二,農民在獲取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信息渠道上缺失。許多農村社區文化活動通知不到位,舉行文化活動的信息基本上是通過公告欄或農民們口口相傳的方式散布,這樣會造成許多農民因無法得到文化活動的信息而無法參與。
第三,農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關于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較少,并且大部分基礎政府也沒有出臺有關細則對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進一步規定。這種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也是農民充分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難以實現的原因之一。
4.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認知不足
首先,農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往往是被動參加,農民參與缺乏自主性。大部分農民在村委的鼓勵和宣傳下參與文化活動,對文化活動抱著有活動就參加,沒有就算了的態度。產生這種可有可無的態度的原因是農民對于參與文化建設的認知不足。其次,農民對于社區文化建設和居民參與的價值和意義缺乏理性的認識。由于我國文化活動籌備工作主要由農村社區居委會組織,具體由村兩委成員執行,絕大多數村民只是文化活動參與者,他們站在觀眾的角色上,很難對文化活動保持熱情。最后,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缺乏主體認知。由于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文化建設過于依賴政府,各社會組織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在我國特定這種社會條件下,農民對于自己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產生偏差,農民對于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就僅僅是活動的參與,在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并未得到體現,農民充當了“戲外人”的角色,而非“戲中人”。
1.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
在農村社區,大部分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這會導致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他們對于本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參與文化建設的流程,自身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甚了解。在此情況下,農民無法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第二,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民更容易沉浸于低俗的文化活動。
2.農民缺乏參與熱情,喪失參與積極性
農民參與情感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農民存在利己主義的思想,他們認為參加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無利可圖,因此他們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熱情大大減少。第二,農民有參加社區文化建設意愿,但因為文化水平的限制,自身所具備的參與能力較低。第三,農民參與受社區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影響較深,管理者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認知或者管理方法不正確,就無法正確引導農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3.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不斷推進,但是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相比,速度還是相對緩慢。特別在公民參與和社區建設的相關法律保障這一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公民的參與權,這也是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層政府和農村居民委員會是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政府引導,培養農民的社區意識。首先,基礎政府和農村居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日常工作中要加強農民思想上的引導。除了通過宣傳欄,宣講會等傳統方式宣傳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如微博,微信,政府門戶網站等社交平臺進行宣傳,這樣能夠進一步增加農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了解和認識。其次,在活動的策劃上,政府和農村居民委員應該考慮到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群體單一化的問題,在活動籌備前期可以通過舉辦會議或者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農民喜愛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活動的種類,舉辦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動。最后,積極引導農民選擇正確的文化生活方式,杜絕賭博、邪教等文化“毒瘤”。
首先,國家要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法律重視起來,出臺相關政策保障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有序進行。其次,政府執法部門加大執法的力度,打擊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層面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一方面,對于社區文化建設管理人員中存在決策失誤,中飽私囊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對農村社區中的不良文化活動進行打擊和取締。
長久以來,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中缺少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設計與規劃由基礎政府或農村居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承擔,他們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并且對農村社區的具體情況了解較少。只有建立一支專業素質高,了解農村社區實情,社區責任感強的人才隊伍能夠對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進行實際調查研究和科學規劃,設計出符合農村社區實際,符合農民需求的文化產品。
培養農民的參與興趣,增強農民的參與能力。首先,鼓勵農民參加農村社區舉辦的各種文化講座,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其次,對于青少年來說,鼓勵他們參加社區內的各種文化志愿活動,培養青少年社區責任感和服務精神。最后,在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時,也要培養農民的政治素養,學習自身所擁有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內容,并在不斷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