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財鋒
(深圳市寶安區道德與法治兼職教研員,廣東 深圳 518000)
關鍵字:演;議;思;行
演,就是情境再現。情境再現可以是視頻、圖片播放再現,也可以是模擬現場表演。如: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有切身感受,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目的。
《我們小點聲》上課前,我分別對班里不同小組布置動靜不一的任務,有背誦古詩接龍的,有成語接龍的,有對歌的,也有數學計算比賽的,有聽寫生字詞的等等。在規定的比較少量的時間里,有的組就完不成任務,這時他們有話說了:我們被干擾了。簡簡單單的一個情境再現,學生自自然然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了。
議是針對發現并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議的目的就是去探究被干擾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說演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議就是深入探究問題,開始尋求解決問的方式方法了。簡單的議一議是達不到目的的,因此,議要分層次,站在不同角度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我哪里錯了嗎?我該怎么辦?
在這個環節我們就要注意,學生在討論的過程是不是聲音過大而干擾到旁邊的小組,各組之間有沒有什么反應,用課堂生成的素材進行教育效果會更好。
結論板書成:
在(教室里)不能(太大聲),因為(教室)是學習的(公共場所),我們在公共學習場所要顧及他人的感受。
思,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要思考公共場所除了教室還有哪些場所。如地鐵上,酒店里,餐廳,圖書館等等。第二階段是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公共場所制定出自己認為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為了思考周全,涉及面廣,建議在學生提出不同的公共場所后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合理安排每個小組重點討論一種公共場所的規則。待小組匯報后由其他組進行補充完善,最后以“顧客就餐須知”,“乘車須知”等形式呈現各組成果。
在(教室里)不能(太大聲),因為(教室)是(學習)的公共場所。
在( )不能( ),因為( )是( )的公共場所。
在( )不能( ),因為( )是( )的公共場所。
在( )不能( ),因為( )是( )的公共場所。
有條件的鼓勵課后訪問相關單位進行完善確認(可作為課后社會實踐作業,這本身也是行動的開始)。
行就是踐行遵守,做個守規則的人。行動從兩個方面實施,一個是制作警示標志,第二是落實在生活之中。
警示標志的創意制作,是一項很有想象力的作業,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該是創意的生活的具體體現。警示標志的制作根據課堂時間來確定完成度,完不成的可以帶回家和家長一起完成。這不僅僅是一份學生作業,我們更希望借助小手來拉動大手,在完成警示標志制作的過程提升家長素質,并借助家長之力,把標志設計得更美觀有創意,及時帶領孩子把成果裝貼在家里、書房、父母工作的場所。
了解規則,就應該在行動中遵守規則,只有把規則意識落實到具體行動之中,我們的第一目的才算達到。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二年級學生,忘記是很正常的的事,言行不一也是很正常的事。為了加深影響,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針對某些具體環境進行情境再現的演練或是非判斷。例如以圖片形式做一些判斷題,以視頻形式出示場景,讓學生在爭辯中明辮。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如:討論、搜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等。一堂道德與法治課,以層層遞進的活動為主線,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到指導規范言行,就是一次簡短的社會實踐,就是一次規則意識的提升,我們也就算取得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了。
演、議、思、行四步教學模式,比較適合中低年級規則類道德與法治課,模式不是不可以突破的,筆者的目的就是想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更多的關注,起到拋轉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