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玲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錦繡香江學校,廣東 廣州 511442)
關鍵字:精神;成功與失敗
引語:《老人與海》一直作為”中小學生必讀叢書”之一、教育部推薦書目、新課標同步課外閱讀圖書。作為一本得到“官方認證”的書目,《老人與海》這個名字無疑是青少年最熟悉的。也許正是因為熟悉,卻不能真正地理解。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漁夫年輕時曾經是一個很厲害的水手,遠渡大洋到達非洲,曾經在大海中領會過風浪,也在非洲的草原上見過雄獅。但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老年的他生活窮困潦倒,靠著別人的幫助勉強度日。老漁夫擁有高超的技術卻伴隨著糟糕的運氣,常常失敗。老漁民桑提亞哥出海捕魚,84天一無所獲。然而他繼續出海,經過苦戰終于捕到一條大魚。卻在返航時不幸遇上鯊魚群,等抵岸時大魚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漁夫也是海明威的寫照,海明威的人生道路起起落落,有春風得意時也有名落孫山處。書中曾經說“一個人可以被打敗,但他不可以被毀滅”,本文想要以《老人與海》為例,通過當今社會上對成功的兩種理解來探討成功與失敗。我們可以形象地把成功失敗比擬為文中的魚肉和魚骨。
這個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左右著人們的思維,時至今日人們的思維習慣都仍或多或少地存留些許影子。雖然人類在近代以后思想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突破,但是我們口誅筆伐的傳統觀念仍然殘留在我們的意識里。人們現今雖然在話語里不再只提及結果——實際的得到的物質,也經常會講到享受過程。但是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還是認為勝利的結果才意味著成功。這就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忽視精神注重物質。
老漁夫擁有高超的捕魚技術,也曾經是一位風光無限的勇敢的出色船員,但這些所有都不能在人們心中比得上其它漁夫常常能在出海時捕獲大魚從而獲得富裕的生活。唯一能夠理解漁夫的也許只有飯店老板和跟他學習的年輕人。在此,成功恰恰就是那豐美的魚肉,能讓人賺取錢財獲得豐厚的收入。也許不能完全認為人們的心中一點都不在乎過程,但是精彩的過程最終只是耀眼結果的陪襯。用一條公式來概括那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結果+百分之一的過程=完美”。如果以這種觀念來看待漁夫無疑就是社會認為的失敗的人。正如這種“成功”如同魚肉,老漁夫所擁有的也許就是如同魚骨的“失敗”。老漁夫終于在一次出海中捕獲了一條大魚,卻遭到了鯊魚群的圍攻,他奮戰了兩天兩夜所帶回的是一副魚骨。其實,以漁夫的經驗,他怎么會不知道這種境況他能夠把這條大魚帶回的可能性很低,他也知道自己在大海上付出如此多努力,最終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他還是堅持了。漁夫晚年的生活如此潦倒,但他卻從沒有被任何東西擊垮,是因為他追尋的魚骨。生活中,人們常常只關注豐美的魚肉,卻忽視了堅韌的魚骨甚至于丟棄它。人們忘記了正是因為魚骨的存在才使魚肉得以保持,魚骨是整一條魚的支撐。也許漁夫不能夠魚肉,但他在生命中沒有被擊倒過,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或許物質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但它絕對不能作為全部。
當時代來到需要變革的風口浪尖之時,便會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思想和意識需要改變,卻不能盲目。變革不是單純的在以往的行為意識前加一個不字。當今社會中也有一部分的人認為注重結果注重物質就等同于迂腐和失敗,他們過分地強調精神層面,在對待結果和物質時過分地排斥。以這種觀念出發,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觀念,對待事情都不能夠關注其結果。然而斷章取義可能引起的就是對現實的逃避。
的確,漁夫絕對是一個看重精神層面的人,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但同時漁夫絕對不會毫不關心結果。首先,物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漁夫盡管沒有在出海時受到好運的眷顧,可是他仍然從這片大海中獲得了基本的食物,飯店老板和年輕人的救濟使他的生活得以維繼。這些物質條件是漁夫能夠勇敢追逐的基礎。物質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另外,過分地注重精神與這個觀念所批判的只注重物質犯了相同的錯誤。并且上文所提到的當過分地注重精神層面時,物極必反,人們可能會掉入一個思維里——這件事情的結果雖然不好,但是享受過程即可。能夠在過程中開心快樂,能夠享受自然是一樂見其成的事,然而注重精神享受過程的本意是希望人能夠在過程中不斷地鍛煉自己充實自己。如果一直以過程為借口而不是去正視現實,那么漁夫也不會在一次次打擊面前依然能夠笑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在路另一頭的棚屋里,老人又睡著了。他還是臉朝下睡著,而那個孩子就坐在他旁邊看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
人這一生需要很多的支持,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人的內心就像時裝了一稱天平,有時會偏向某一邊,需要我們一直不斷調整。人生的境遇起起伏伏,世俗所定義的“成功”和“失敗”也會一直交織。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像漁夫一樣,無論外界的環境如何,一直能夠堅持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