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艷
(米脂縣銀州鎮姬家峁小學,陜西 榆林 718101)
留守兒童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熱點現象,特別是其心理方面的問題。他們長期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內心孤獨寂寞,長此以往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內心封閉、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動性等,以上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危害社會穩定。
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留守兒童在父母離開后經常看到同齡小朋友對爸媽撒嬌,而自己卻沒有依靠,他們就會生出處處不如人的念頭,自卑心理就會悄然生出并逐漸增強。這種心理無形之中給自己設定了一系列不該存在的障礙,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聲的對象,但是他們在孩子年幼時就外出長期分開,孩子缺少親情的滋潤。他們沒有感情依靠,性格內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
祖輩過度溺愛致使孩子養成一系列不良習性,把家長話語當耳旁風,滋生逆反心理。他們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對思想教育會抵制蔑視對抗。他們攻擊性很強,頂撞老師和家長,與人交流時也會產生強烈的敵意。長時間下來,對自己和社會都會造成危害。
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這些年級學習較差的“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監護不夠,使得這些孩子出現學習觀念淡薄,學習熱情明顯不如其他學生。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加之作業本上不斷出現的紅色“X”,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離家進城后,留守兒童在學習和接受教育上處于無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在學校還可以向老師請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棄,長此以往導致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動力,產生了厭學情緒,并且自信心嚴重受損。
調查結果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1)只有14.4%的擁有學習問題的“留守兒童”認為教師經常表揚他;(2)只有9.9%的教師經常找這些擁有學習問題的“留守兒童”談話或者家訪。
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教師對這些中、高年級學習較差“留守兒童”的了解不可能只憑課堂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和社會了解這些“留守兒童”的表現。
家庭是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和動力源泉,為了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我們就要從家庭角度出發,加強家庭教育。1)外出務工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外出父母應盡自身最大努力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打電話、甚至網絡視頻等多種方式經常性的與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達對其關愛思念之情;多了解一下現代的流行趨勢,增加與孩子的共同語言;父母還應經常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孩子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向監護人了解其生活狀況及心理情況,以便及時予以正確的指導和幫助。2)留守監護人要多關注留守兒童動態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經常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細心的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必要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最重要的是,監護人要隨時向留守兒童的父母反饋其情況,和學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人文關懷,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學校作為學生成長的搖籃,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面對這一特殊群體廣泛開展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創建留守兒童與其外出務工父母檔案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關系重大,學校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應詳細調查當地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的具體情況,詳細記錄其情況,及時把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思想表現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監護人。2)引進專業人才,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定期的對老師及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設心理輔導課程,由心理老師專門講授或班主任偶爾輔導;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師的素質培訓,使老師能夠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留守兒童享有與其他同齡兒童同等的待遇。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事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不僅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及老師的相互合作,同時還應該有社會的參與。1)優化社會環境,加強正面教育近些年新聞側重于宣傳“問題兒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應調整報道角度,反映問題的同時大力宣揚其中自強不息的優秀典型,激發他們的自信。2)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開展大型心理健康宣傳活動,讓人們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傳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聯合各大媒體進行宣傳,還可以墻繪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畫,進行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請知名心理專家定期開展心理講座,電視上增添心理方面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