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慧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錦繡香江學校,廣東 廣州 511442)
家訪,作為聯系家庭與學校的一條紐帶,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現代通信再發達,家訪還是具有自身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為教育是情感與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對面、心連心地密切交流。學生的許多校外表現及家庭背景是難以“千里一線牽”的,而教育對象的“第一手資料”則需要借助家訪這一直接渠道獲得,所以家訪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在家訪的過程中,我不斷摸索著,如何才能和孩子對準“音調”。歷經為期兩個月的家訪,我發現的故事還真不少。
羅惠是一個乖巧的好孩子。心情“晴朗”,她會侃侃而談,課堂發言成為全班亮點;學習“快樂”,她會兢兢業業,工整的作業讓老師心曠神怡。通過家訪,發現她的爸爸媽媽都是知書達理之人,家庭氣氛也比較和睦。對于這樣的孩子,我想家庭教育也是功不可沒。
初次拜訪羅惠一家,他們早早就在家門口迎接老師的到來。進門以后,小羅惠更是主動給老師奉上一杯清茶,舉手投足間都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文明素養。由于小羅惠在家庭是獨生女,所以她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但這樣一個孩子身上卻沒有一絲驕縱,這得歸功于父母的教育。在談話過程中,羅爸爸提及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羅惠的父母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特別是對于老師的感恩之心。從幼兒園到小學,每逢教師節小羅惠都會親手為所有教過她的老師畫畫并送上節日的祝福。年年如此,從未間斷……
有一次我咽喉炎犯了,講課的時候嗓子干啞,小羅惠也許發現了。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捧著一個塑料袋子跑到辦公室塞我手里:“老師,這是我讓媽媽到醫院給你開的藥,不苦,你記得要吃哦!”說完,她便揚長而去。我打開了袋子一看,原來是一包喉糖。那一刻,我心頭一陣暖流涌過。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其實,孩子也會感恩老師。
班上有個叫賀翔的小男孩,矮矮的個子,沉默寡言,總是用自己那雙明亮的眼睛,悄悄的注視著周圍的一切。有一次考試,題目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學校生活的收獲。他是這么寫的:二年級要結束了,但是我很快就要和老師分開了。因為三年級的時候,我就不在這間學校了。老師,我想對您說:“您辛苦了,我們都愛您!”那一次寫話,小賀翔的文筆一般,但字里行間卻流露了他的真情實感。
就這樣,我踏進了他家的門。原來,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了婚,他一直跟著父親生活,但父親由于工作需要常年駐外,平時就把孩子送去托管。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造成了他獨處的性格。交談中,他爸爸的眼角一直掛著淚水,如果不是因為父母的原因,他將生活得多么幸福快樂,看到別的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他總是在爸爸面前裝出一副無所謂的表情,然后躲到房間偷偷地哭。這些全是那個愛他,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卻又無能為力的爸爸哽咽著告訴我的。與家長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動聽的話語,沒有彼此的客套,有的只是真誠,有的只是老師與家長的同理心,有的只是對孩子無盡的愛。因為這個共同的目標,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探討了如何讓孩子更有幸福感的話題。這一次的家訪,讓我的心靈再一次得到了震撼。
陳嘯禹是班上聯系家長最頻繁的學生之一。他其實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喜歡閱讀,很多時候都是看書太“認真”而不認真上課。他天真善良,總有十萬個為什么?有時候,我想如果這個孩子不是在普通公辦教育中,而是到美國的私立教育中,定必與眾不同。可是現實就是這樣:生活能力弱、學習習慣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認真。他被批評教育的時候非常懂事,如逢甘霖;可是后一秒又管不住自己,暴跳如雷。正因為這樣,他沒少受同學的鄙夷,更沒少挨父親的棍棒。陳媽媽常常無奈嘯禹的反常舉動,感到心力交瘁。
這次我和陳媽媽聊了兩個多小時。她感嘆孩子上學期日漸成熟,給她希望;怎會料想到下學期竟然一落千丈,給她壓力?我突然被當頭一棒:教育是要像母雞孵小雞似的圈養教育?還是要開放式的散養教育?我想順應素質教育的潮流,答案肯定是后者。但其實不一樣的孩子,索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大有不同的。就像自覺性強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散養,再輔以不同性質的人為干預。而嘯禹就需要圈養,在圈養中培養他的生活學習習慣,然后陪伴他慢慢成長。這一次,我和他的父母都達成一致的共識:以嚴為主,寬為輔,做到寬嚴有度。
短短兩個月,我走進了39個孩子的家庭,39個性格迥異的孩子、39個不同氛圍的家庭、39種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我的感受千絲萬縷,深感家訪是一座溝通的橋梁,是一門交流的藝術。我愿虛心求教,傾心奉獻,讓家訪工作做到有實效有作為,讓孩子臉上的笑容更加璀璨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