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土耳其特派記者 曲翔宇 黃培昭
“里拉匯率暴跌,去土耳其掃貨”成了今年一些中國人口中的段子。而前不久在土耳其采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感受到的卻是當地人無奈接受各種“漲漲漲”帶來的麻煩。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對土耳其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是最大的渴望。
在伊斯坦布爾卡迪科伊商業區,一家大型外資公司的當地員工卡西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18年以來,里拉大幅貶值,西紅柿、土豆等食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卻漲幅明顯,有的甚至翻倍,但我的工資只增加了15%。”讓他感慨的還有,買房時貸款利率從0.98%漲至1.98%。卡西姆認為,此輪經濟危機明顯抬高了土耳其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成本。他們兩口子每月總收入超過2500美元,高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但結婚一年來,每次談起生孩子的事,還是覺得負擔太沉重。
好在食品、能源、交通等剛性消費品由于直接關系民眾生活,漲勢受到土耳其政府的嚴密監控和竭力控制。相比之下,一些高端電子產品價格漲得更快。卡西姆說:“土耳其的iPhone價格已躥升至全球前列,華為、三星等的旗艦機型價格上漲力度也很大,很多人已經買不起了。”
多拉克控股集團是一家混業經營的大型公司,業務范圍包括賓館、旅行社、陶瓷生產等。該公司商務總監埃爾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土耳其制造業雖然長期號稱“中東第一”,但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而進口產品往往又以美元標價,里拉相對美元大幅貶值意味著進口成本大幅上升。以紙張為例,土耳其主要依賴從東歐等地進口。受里拉貶值影響,今年土耳其紙價上漲近一倍。筆記本、圖書、衛生紙等學生常用商品的價格一度出現25%到50%的增長。在一家文具店,女大學生莎拉告訴記者,盡管價格漲了,但該買的書籍不能不買,否則影響學業,她只能在筆記本等文具上省了,比如少買一些包裝花哨、價格略貴的筆記本。
“今年美國對土耳其的制裁充其量只是個導火索。”曾在土耳其對外經濟關系委員會任職的經濟學家阿爾泰·阿特勒分析稱,造成當前局勢的根本原因是土耳其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就一直存在結構性問題。阿特勒認為,短期來看,土耳其可以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外交政策,恢復匯率穩定,控制通脹水平,但從長遠來看,必須加大在技術、創新、生產力等方面的投資。▲
環球時報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