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英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黃疸新生兒9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2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主要采用長時間進行藍光照射的治療模式,實驗組則采用短時多次的治療模式,比較2組黃疸新生兒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濃度的高低情況。結果: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2%,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P>0.05;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6.67%低于對照組的68.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96h后實驗組的血清膽紅素濃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治療有效,并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控制,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推廣。
【關鍵詞】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新生兒;黃疸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出生在28天內)臨床中最常見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采用藍光照射,可采用連續或間歇照射的方法,至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分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1]。本文就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黃疸新生兒9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2組,每組48例。應用皮黃疸測試儀對所有選取的患兒進行檢測,確定其確實患有新生兒黃疸。對照組患兒中男29例,女19例,胎齡31~44周,平均(38.28±8.75)周,病程1~10d,平均(5.68±2.31)d,平均出生體重(2531.25±337.58)g;實驗組患兒中男28例,女20例,胎齡31~44周,平均(38.51±8.63)周,病程1~11d,平均(5.71±2.24)d,平均出生體重(2527.25±349.46)g。通過比較兩組研究分析對象的性別、胎齡、病程、出生體重等一般資料,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新生兒黃疸病癥,需要進行補液護肝退黃等常規治療方法,如果患兒出現特殊情況,比如受到感染發生炎癥則要進行抗感染治療方法。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采用長時間藍光照射模式,每次照射時間16h,1次/d,3d作為一個療程,實驗組采用短時多次的藍光照射模式,每次照射時長在8h,每兩次藍光照射之間間隔4h,2次/d,3d作為一個療程[2]。
1.3 觀察指標 根據治療進程記錄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出現皮疹、飲奶量減少、脫水、體溫升高、發生腹瀉現象、情緒不穩哭鬧)以及患兒治療前與治療48、96 h 后血清膽紅素濃度高低情況方面的數據。
1.4 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可由皮黃疸測試儀進行檢測,如果經過3d的治療之后皮黃疸測試儀測量結果顯示數值<11,皮膚鞏膜黃疸基本完全消失,則為顯效;如果經過6d的治療之后皮黃疸測試儀測量結果顯示數值<11,皮膚鞏膜黃疸基本完全消失,則為有效;如果整個治療過程結束之后,經皮黃疸測試儀測量結果顯示數值仍>11,皮膚鞏膜黃疸狀況基本沒有變化,則為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x100%。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表示,采用t進行檢測,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實驗組總有效47例(97.92%)和對照組46例(95.83%),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0.648,P>0.05。
2.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
治療 96 h后,實驗組患兒血清膽紅素濃度低于治療前和治療48h之后的水平且低于對照組數據,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是將新生兒臥于光療箱中,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其余部位裸露,可以用單面光或者雙面光照射。通過藍光照射療法,可以簡單而有效的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經光照后可產生構形異構體、結構異構體和光氧化作用的產物,其中以結構異構體的形成最為重要,它能快速從膽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要通過肝臟代謝,這是光療降低血清總膽紅素的主要原因[2-3]。
本次研究很好的證明了上述內容,并且通過實驗顯示長時間持續照射與,多次短時間照射的兩組患兒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短時間多次照射的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6.6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8.75%,P<0.05;并且在治療96h之后實驗組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有效且能夠很好的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以及改善血清膽紅素濃度情況,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陳秋芳.短時多次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有效性[J].中外醫療 ,2016,35(18):28-29.
王耀霜,楊曼,韓萍,等.新生兒黃疸應用多次短時藍光照射對其血清膽紅素濃度及不良反應的改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10):995-997.
李蕊.研究間歇藍光照射和持續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對比[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24(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