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婷婷
【摘 要】目的:探討藥學干預對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影響。方法:分別對實施藥學干預前后的322例、391例患者的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藥學干預前、后分別調查患者322例、391例,中藥注射劑使用合理合理率分別為55.28%、71.87%,干預后高于干預前(P<0.05);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表現在使用劑量、適應癥、溶媒選擇不合理等方面。干預后不合理的各項比例均低于干預前(P<0.05);干預前、后不良反應率分別為12.11%、3.32%(P<0.05)。結論:藥學干預可提高中藥注射劑合理用藥率,減低不良反應。
【關鍵詞】藥學干預;中藥注射劑;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2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隨著中藥提純技術的發展,中藥注射劑的種類、數量不斷增多。加之中藥在某些疾病治療中的優勢,中藥注射劑得以在臨床迅速推廣。截至2015年,我國已有140余種中藥注射劑上市[1]。但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穩定性差、用藥不合理、個體差異等因素,其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多。據報道,該類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在所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占8.91%[2]。因此,應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促進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保障用藥安全。本文對藥學干預對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影響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我院于2017年3月對中藥注射劑實施藥學干預,選擇2016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322例為干預前組,2017年4月~9月采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391例為干預后組。干預前組322例中,男性167例,女性155例,年齡16~71歲,平均(43.79±3.53)歲;對照組391例中,男性201例,女性190例,年齡17~69歲,平均(43.28±3.6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017年3月,我院組織臨床醫師對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進行調查,通過查閱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的病歷、處方等形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與臨床醫師溝通、討論后,提出合理化建議及干預措施。具體干預方法:(1)對中藥注射劑品種匯總分類。對我院現有中藥注射劑品種匯總,按功能進行分類,制定中藥注射劑使用手冊,分發給臨床醫師。(2)對臨床醫師進行培訓。通過舉辦講座、外出進修等方式提高臨床醫師對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重要性的認識及相關知識水平。(3)對常見不合理用藥情況匯總。對中藥注射劑使用過程中常見的不合理現象分門別類匯總、分析后,逐項制定處理措施,以書面和醫院用藥信息平臺的形式發布。同時定期發布不合理用藥的信息;對工作中發現的不合理用藥情況及時與臨床醫生溝通。(4)臨床藥師參與臨床科室的查房、病例討論、會診、審核醫囑等。(5)將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與績效、獎懲制度掛鉤。(6)臨床科室對中藥注射劑使用過程中發現的不良反應及時上報,由藥師匯總、分析后及時反饋。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率的比較用 檢驗。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情況 干預前調查患者322例,中藥注射劑使用合理的178例,使用合理率為55.28%,干預后調查391例,使用合理的281例,使用合理率為71.87%,干預后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1.19,P<0.05)。
2.2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情況 干預前后中藥注射劑不合理表現在使用劑量、適應癥、溶媒選擇等方面。干預后不合理的各項比例均低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干預前不良反應率為12.11%(39/322),對照組為3.32%(13/391),干預后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0.17,P<0.05)。見表2。
3 討論
中藥注射劑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克服了中藥湯劑服用不方便、作用慢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室。但其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藥注射劑過度使用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類藥物,其濫用程度甚至超過了抗菌素[3]。
中藥注射劑不合理表現在劑量、適應癥、溶媒選擇、溶劑用量、配伍禁忌、療程等多方面。許多藥物尤其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半衰期長的藥物,長期使用后可在體內蓄積,如果給藥劑量過大或使用時間過長,均可能引起毒性反應或產生藥物依賴,危害患者健康。中藥注射劑的超劑量、療程過長、超適應癥應用均可能導致藥害事件。中藥注射劑應盡量單獨使用,避免聯合用藥。當需要與其他藥物聯合用藥時,應謹慎配伍,以免藥物互相發生作用或產生不良反應。中藥注射劑對溶劑品種及用量均有相應的要求,說明書中有常規標識,如不按照要求使用,有可能改變其pH或增加不溶性微粒,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
中藥注射劑要求功能主治辨證施藥,要求臨床醫生嚴格把握適應證、用法及用量,合理規范使用。盡量在治療藥物監測指導下制定用藥方案,并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調整,以保證發揮最大藥效,同時保證用藥安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本組資料中,經藥學干預后,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由55.28%提高至71.87%,與楊旭等的報道相似 。提示藥學干預對提高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率效果明顯。不良反應率由12.11%下降至3.32%,說明通過藥學干預,堅持合理用藥、規范用藥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以過敏反應為主,但是表現形式多樣,可累及全身任何系統和器官。嚴重者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等。應引起足夠重視。
總之,實施藥學干預可有效提高中藥注射劑合理用藥率,減低不良反應。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合理用藥現象仍然存在,應進一步加大干預力度,提高臨床醫生的自覺合理用藥意識,嚴格適應證,同時進一步完善監督和協調機制,以保證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趙全鳳,路曉欽,董志,等.重慶市 689 例中藥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16): 1402-1406.
劉青,田平林,王硯,等.36例中藥注射劑新的藥物不良反應事 件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2017,29(7):264-266.
時扣榮,王卓,陳偉成,等.3 種常用中藥注射劑配伍不同溶 媒的穩定性考察[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7,25(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