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彬
【摘 要】目的:評價藥物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治療的9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根據用藥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n=47)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取硝普鈉治療,觀察組(n=47)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采取尼莫地平治療。對比2組高血壓性腦出血臨床療效以及治療期間NIHS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止血、降顱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尼莫地平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腦神經缺損改善效果顯著,治療效果明顯。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尼莫地平;硝普鈉;腦神經缺損程度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多發疾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有昏迷、頭痛等表現,加上腦水腫、腦血腫問題,加重腦神經功能受損表現,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導致高血壓性腦出血明顯多發趨勢,雖然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藥物種類較多,但是治療效果上有差異性[1]。尼莫地平是鈣通道阻滯劑,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效果顯著。基于此,本文就我院9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為例,總結常規治療加行尼莫地平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病例選自2016年1月-2017年10月,經CT檢查確診,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疾病以及精神類疾病、實驗藥物過敏等患者。9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年齡在49-75歲之間,均值(65.60±4.60)歲。綜合用藥方案進行常規治療基礎上的分組對比,2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
1.2 治療方法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止血、降顱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對照組——硝普鈉治療。硝普鈉起始為0.5ug/(kg.min),逐漸成倍遞增,一般為3ug/(kg.min),每天3次,連續治療21d。觀察組——以上治療基礎上+尼莫地平治療。尼莫地平(4mg)溶解于葡萄糖(500ml、15%)靜滴,起始為5mg/h靜滴,血壓維持140mmHg情況下減少至2mg/h,每天3次,連續治療21d。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治療21d后臨床療效以及NIHSS(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病情越嚴重)評分變化情況[2]。
1.4 效果評價標準[3]
痊愈——治療21d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NIHSS評分減少>90%。
顯效——治療21d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NIHSS評分減少介于46-90%之間。
有效——治療21d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NIHSS評分減少介于18-45%之間。
無效——以上標準未達到。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完成9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實驗指標計算。治療總有效率以%形式展開、檢驗;NIHSS評分以 展開、t檢驗。P<0.05情況下,指標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對比 2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21d后臨床療效見表1。經統計學計算,=8.6891,P=0.0032。
2.2 NIHSS評分變化對比 2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治療前、治療21d后NIHSS評分情況見表2。經統計學計算,治療后NIHSS評分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嚴重并發癥代表,患者以年齡在50-70歲之間的人群居多,且冬春節多發,增加患者生存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腦損害問題明顯,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利于神經細胞內鈣超載緩解以及病灶組織血管痙攣消除。尼莫地平脂溶性較強,借助血腦屏障進入病灶處,可以改善腦出血繼發性缺血損害、促進腦血腫吸收、預防缺血性損害、保護腦組織、抗水腫。
結果顯示:治療21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61%、NIHSS為(11.0±3.0)分,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21%、NIHSS為(16.8±3.3)分,P<0.05。和夏洋,馮小東,陳瑩等人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觀察組總有效率79.0%相比對照組總有效率62.5%較高,P<0.05[4]。
綜上所述,高血壓性腦出血采取常規藥物加行尼莫地平治療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腦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明顯,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薛莉娜,姬改梅.高血壓性腦出血藥物治療加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191-192.
駱志堅,熊念,王濤等.三七總皂苷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血腫吸收及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5,(4):234-237.
梁健,李松輝.藥物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術后腦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7):4687-4688.
夏洋,馮小東,陳瑩等.尼莫地平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13(1):2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