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潔
【摘 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兒靜脈營養外滲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早產兒靜脈營養治療過程中發生靜脈外滲,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可減輕患兒的疼痛,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
【關鍵詞】早產兒;靜脈營養外滲;綜合護理干預;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早產兒是指胎齡滿28周,但不滿37周的活產嬰兒[1]。早產兒免疫力低下,且吸吮能力和胃腸道蠕動均較差,臨床多采取靜脈營養支持以補充熱量,滿足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需要[2]。但靜脈營養液滲透壓較高,早產兒的血管發育尚不承受,血管通透性高,且血管較小,給穿刺帶來較大難度,且小兒年齡小,缺乏配合性,靜脈輸注營養液時可出現外滲,主要表現為輸液部位紅腫、少數可出現水皰、滲液、潰瘍等,容易引起感染,增加患兒的疼痛,增加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本院對于早產兒靜脈營養外滲,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18例,出生孕周26~31歲,平均(28.11±1.30)周。出生重量1000g~1500g,平均(1200.30±13.99)g。穿刺部位:手背12例,頭皮25例,腋靜脈8例,腕關節5例。滲透面積(4.22±0.90)cm2。對照組: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20例,出生孕周26~32歲,平均(28.16±1.24)周。出生重量1000g~1480g,平均(1200.42±13.86)g。穿刺部位:手背10例,頭皮25例,腋靜脈8例,腕關節7例。滲透面積(4.16±0.85)cm2。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已代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早產兒的診斷標準:體重<2500g,胎齡<37周的活產嬰兒;②所有早產兒在住院期間采取靜脈營養且發生靜脈營養外滲。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的早產兒;②足月兒。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當發現早產兒靜脈營養外滲時,立刻暫停輸液,揭開無菌敷貼,采用碘伏消毒處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緊急處理 護士一旦發現早產兒靜脈穿刺處皮膚發紅、腫脹,應該立刻暫停輸液。拔針時動作緩慢、輕柔,對于無菌敷貼緊密粘結皮膚的情況,可采取石蠟油潤滑后輕輕揭開,避免在拔針過程中造成早產兒腫脹部位表層皮膚被撕破延緩愈合。
1.2.2 滲出處理 待拔針之后發現滲出部位皮膚無破損,可采取0.5%的安多福或75%的乙醇消毒,并采用棉簽將滲出液擠出,若腫脹范圍較大,可采取33%硫酸鎂紗布濕敷。對于滲出液較少者,可采取喜遼妥軟膏外涂,并按摩患處,促進吸收,緩解疼痛。
1.2.3 水皰和潰爛處理 對于拔針之后出現大水皰的早產兒,可采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1ml)輕輕插入到水皰的周邊,護士一個手固定針梗,一個手抽拉針栓,抽盡水皰當中的液體,注意無菌操作,外涂百多邦,可加速皰液的吸收,并在上方覆蓋無菌紗布,1d后局部采取紅外線理療,一天兩次。
1.2.4 抗生素預防感染 對于嚴重滲出的早產兒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避免在患側肢體靜脈穿刺、或是進行有創操作等,護士協助醫生換藥,一天一次,直至創面吸收、愈合。
1.3 觀察指標[3] (1)顯效:腫脹在4小時內消失,局部皮膚正常;有效:腫脹在8小時內消退,局部皮膚色澤發紫,尚未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差異性。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內容見表1。
3 討論
早產兒器官發育不全,且病情較重,多需要靜脈補充營養,但這也使得靜脈營養外滲的發生機率增加。發生營養液外滲主要和以下因素相關:(1)穿刺因素:早產兒血管較細且不明顯,穿刺難度較大,護士多次進行穿刺可造成血管損傷,引起外滲。且可能出現穿刺后針尖部分位于血管外,護士回抽見到回血,誤以為是針頭在血管內,輸注營養液,可發生外滲。(2)輸液時間過長:早產兒多需要24小時輸注營養液,輸液時間和外滲風險呈正比。同一靜脈不能長時間接受高滲、高濃度液體的刺激,且當留置針留置在靜脈內的時間過久,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的機械性損傷,引起外滲。(3)留置針固定問題:若留置針固定過松,小兒年齡小,亂動可導致針頭滑出血管外,引起外滲。(4)液體因素:靜脈營養液屬于高滲溶液,靜脈輸入可導致血管收縮痙攣,靜脈通透性增強,發生液體外滲。(5)輸注液體過快:短時間內過快的輸注高滲營養液,容易引起外滲。針對營養液的外滲原因,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加強對護士的培訓[4]:護士長應定期組織科室培訓,使護士深刻的意識到營養液外滲的危害,并對營養液外滲后的處理流程進行詳細考核,也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合理選擇靜脈:早產兒需要長時間輸注營養液,護士應選擇彈性好、血流快的血管,避開破損處和靜脈竇。在進行頭皮靜脈穿刺時,應選擇易于固定的地方,并妥善固定,可采取軟質彈性網狀繃帶進行固定,可有效防止針頭滑脫。對于病情危重的早產兒應采取PICC置管輸注液體,減少外滲。(3)合理使用靜脈:通常輸注營養液的靜脈不應同時輸注其他刺激性藥物,若必須選用同一條靜脈,也應該先采取0.9%氯化鈉沖管,然后再輸注,當輸液完畢之后,再次使用氯化鈉沖洗管道。(4)加強觀察:護士應該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早產兒的輸液情況,輸液部位有無紅腫、滲液,或是有無并發癥等。(5)選擇合適的留置針:護士在給早產兒穿刺時,因小兒的血管小且細,護士應該選擇細、短的留置針,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對血管內壁的機械性損傷。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對于早產兒靜脈營養治療過程中發生靜脈外滲,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減輕患兒的疼痛,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
參考文獻
馬軼美.一例早產兒Ⅳ級靜脈外滲創面的治療與效果觀察[J].上海護理,2013,13(7):77-78
史晨靜.靜脈滴脂肪乳外滲致組織壞死1例[J].中醫學報,2013,7(B08):250-250.
沈玉會.留置針在早產兒外周靜脈營養中的臨床應用及體會[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3,8(4):501-503.
陳玉盤,李娟,朱小妹.早產兒靜脈輸注鈣劑導致外滲沉積的局部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