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 周楊
【摘 要】目的: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出現上肢淋巴水腫的主要相關因素以及護理對策進行初步探討與分析。方法:將132例進行腋窩淋巴清掃術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情況以及病歷資料進行觀察與分析,并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肢體氣壓以及功能鍛煉干預。結果:本研究中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率為13.6%(18/132),術后切口延遲愈合、術后上肢功能鍛煉、放療和合并高血壓等可能為影響患者術后上肢出現淋巴水腫的主要因素。實施護理干預后,疼痛、上肢狀況與生存質量均得到較好的改善,與護理前存在一定的差異(p<0.05)。結論:乳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其發生上肢淋巴水腫的相關因素較多,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可有效的改善疼痛與水腫狀況,對于生存質量的提高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腫;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病機制相對復雜,影響因素較多,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治療的效果欠佳。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降低其發生率與影響,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1]。本研究對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相關因素進行初步分析,并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132例于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間入院診療的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颊吣挲g范圍為21-76歲,平均47.9±5.2歲;發病位置方面,69例為左側,63例為右側;臨床分期方面,78例為I期,36例為II期,18例為III期。
1.2 護理方法 對術后上肢出現淋巴水腫癥狀的患者及時進行為期兩周的肢體氣壓以及功能鍛煉干預。其中,每日進行一次30min的肢體氣壓干預。即調整體位至平臥位后用氣壓治療儀袖套部分對患肢及肩部進行包裹,再調整壓力至8.00kpa(60 mmHg),并由遠心端向近心端逐漸循環充氣加壓。功能鍛煉干預中,手指功能鍛煉于術后24h開始,每日進行四次3-5min由拇指開始依次屈伸手指的鍛煉。肘部鍛煉于術后24h開始,主要在洗漱與就餐時練習使用患側手,睡覺時則為其墊上小枕。上臂功能鍛煉于術后72h開始,每日進行三次3-5min上肢上舉超過頭部的練習。擺臂運動在術后一周開始,按每日三次3-5min的強度,通過雙手與腦后合十以及體側大幅擺動,雙肘于胸前90度彎曲開合以及向后展開等方式進行。
1.3 指標觀察與評價 術后三個月通過是否存在酸痛及健側腫脹增粗超過2cm對上肢淋巴水腫的情況進行判定。若為凹陷性水腫且在抬高處理后消失,屬I級;若存在中度纖維化,抬高后水腫未消失,屬II級;若為象皮腫,屬III級。疼痛判定主要依據VAS(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對上肢淋巴水腫患者上臂與前臂差值進行測定,并結合FACTB(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對其生存質量進行綜合性評分。結合病歷資料分析患者基本臨床指標及治療方案與術后病情特點,分析淋巴水腫的主要相關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行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歸分析。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主要因素分析 術后切口延遲愈合與上肢功能鍛煉,以及放療和合并高血壓等四項因素,均為影響患者術后上肢出現淋巴水腫的主要因素。詳見表1。
2.2 護理前后疼痛、上肢狀況與生存質量情況分析 本研究中共18例患者術后出現上肢淋巴水腫。實施護理干預后,疼痛評分由5.28±0.34分降至1.92±0.42分;上臂差值由0.68±0.32cm升至1.20±0.39cm;前臂差值由0.97±0.65cm降至0.71±0.69cm。生存質量方面,生理狀況由18.1±6.02變為23.1±6.35;社會/家庭狀況由17.28±5.16變為21.74±5.03;情感狀況由17.2±5.13升至21.9±5.92;功能狀況由10.1±3.02升至15.2±3.96。統計學分析發現,上述護理前后相關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p<0.05)。
3 討論
乳腺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可能出現上肢淋巴水腫等不良并發癥,對其身心健康存在一定影響。有研究報道指出,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率約為20%。本研究中患者發生率為13.6%(18/132),較現有報道略優,可能與患者自身素質良好有一定關系。相關報道表明乳腺癌患者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治療后,切口感染與年齡以及體質量指數等均屬于不良并發癥的風險因素[2]。本研究通過Logistic回歸統計學分析發現,術后切口延遲愈合、術后上肢功能鍛煉和放療以及合并高血壓等均可能為影響其并發癥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放療對患者皮膚存在一定影響,容易出現破潰與感染情況;切口愈合速率欠佳會導致局部抵抗力降低;功能鍛煉進行受阻對于上肢的功能恢復不利;高血壓水鈉潴留發生率相對較高,可能誘導組織間液的增加及積聚,導致出現水腫。通過實施肢體氣壓及功能鍛煉干預,可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局部區域的血液與淋巴循環狀態以及代償性增生,減輕淋巴水腫狀態[3-4]。在本研究中通過實施護理干預,患者的疼痛評分、上臂與前臂差值以及生存質量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與護理前相關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p<0.05)。綜上所述,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以及生存期具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崔玉珍,王霞,齊瑩佳,王媛媛,董媛媛,姜玉霞.護理干預在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18,4(01):53-55.
季舒,柏素萍.一例乳腺癌術后并發上肢淋巴水腫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01):145-146.
賈杰.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認知與康復治療[J].康復學報,2017,27(06):1-4.
丁艷妮,王雁,楊佩,沈斐,杜絨,王改娟.針對性護理在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8):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