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李桂梅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塞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活動能力的影響。 方法:在本院收治的腦梗塞偏癱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本文的觀察對象,時間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經過抽簽分組的方式進行分組,對照組為患者開展常規護理,觀察組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活動能力。 結果:觀察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與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相比于對照組,均明顯較高,P<0.05。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梗塞偏癱患者中對其肢體功能活動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功能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本文主要分析為腦梗塞偏癱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旨在為今后臨床護理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其詳細內容見正文所闡述。
1 資料、方法
1.1 資料 本文特抽選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梗塞偏癱患者70例進行研究,其入院時間均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經過抽簽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例數均為3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平均值為(62.24±4.93)歲;病程平均值為(3.92±0.47)個月。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患者的例數分別為15例與20例;年齡平均值為(62.31±4.82)歲;病程平均值為(3.81±0.35)個月。對以上兩組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各項資料數據進行比較,組間存在的差異較小,P>0.05。
1.2 方法 所有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即患者入院以后給予其基礎性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監測,若發現患者有異常情況存在,應當及時上報醫生并為患者開展及時有效的干預。觀察組患者則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內容見下:(1)于疾病急性期,護理人員應當定時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轉換,合理擺放患者的肢體;對患者患肢各個關節開展被動運動,活動度應當由小向大過度,應當對輕柔的動作給予保持,避免對患者的機體產生疼痛感;為患者開展翻身練習;囑患者將雙手交叉并開展上舉練習以及橋式運動;開展踝關節背伸訓練與腕關節背伸運動;展開坐位平衡訓練與站位平衡訓練。(2)疾病穩定期,協助患者開展體位轉換練習、站立位平衡練習、步行以及單腿站立等訓練,若患者的機體狀況允許,可以引導其開展上下樓梯鍛煉,對其行走功能的恢復發揮促進作用;為患者使用神經肌肉促通技術并且開展日常生活鍛煉,主要對患者獨立進餐能力、穿衣能力、上廁所能力、洗漱能力等進行訓練,針對各種技巧性動作向患者開展指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上述兩組腦梗塞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活動能力——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估,主要對上肢、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越低即表示運動障礙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分析并匯總本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22.0版進行統計處理,采用()表示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活動能力,數據間比對用t檢驗。若兩組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數據比對差異具統計學意義,則采用P<0.05表示。
2 結果
分析表1數據,可知,觀察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其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相比于對照組,明顯較優異,P<0.05。
3 討論
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血管性疾病即為腦梗塞,該疾病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其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即為偏癱。患者發生腦梗塞且存在偏癱以后,其生活自理能力與工作能力可明顯減退[1]。腦血管康復在整個腦血管疾病治療體系當中屬于重要部分,早期為患者開展康復治療與護理可以對疾病的致殘率進行有效控制,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2]。為腦梗塞偏癱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可以對其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發揮促進作用,且可以對患者神經側支系統循環進行促進,對其肢體功能的康復有利[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為腦梗塞偏癱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護理,對其肢體功能活動能力有積極影響,有利于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活動能力的康復,提升其生活能力,其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今后臨床中進一步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張敏.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淮海醫藥,2016,34(4):492-493.
張敬.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0):210-211.
楊濤.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對其肢體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7):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