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晟 王娟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嬰幼兒乳糖不耐受是嬰幼兒腹瀉時極為常見的現象,是造成腹瀉持續的一個重要因素,現階段一般治療就是乳糖酶和益生菌的應用或者是無乳糖配方乳的喂養但效果欠佳,或者經濟負擔太重。筆者自2017年以來應用小兒推拿結合中藥敷臍治療嬰幼兒乳糖不耐受腹瀉8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治療
本組80例患兒均經西醫診斷為乳糖不耐受腹瀉。(大便常規化驗陰性、還原糖陽性、PH值低)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0—1歲,病情1---12個月。就診前經口服乳糖酶和益生菌治療效果欠佳。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敷臍(吳茱萸、丁香、肉桂、蒼術等混合粉碎) 取穴:取患兒左手脾經、大腸、小腸、外勞宮、推上三關、足三里、逆時針摩腹、揉龜尾、腿上七節骨。
2.2 操作方法 取中藥粉10g用蜂蜜調成膏狀,置于專用貼敷上貼神闕穴上,日一次,每次2—4小時。同時補脾經500次、補大腸500次、清小腸300次、揉外勞宮3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足三里300次逆時針摩腹200次、點揉龜尾100次、推上七節骨致微紅有熱。
3.1 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后腹瀉癥狀消失,好轉:治療后腹瀉次數減少伴大便質量變好,無效:治療后腹瀉癥狀無緩解或繼續加重。
3.2 治療結果 80例患兒中治愈69例,占86.25%。好轉9例,占11.25%。無效2例,占2.5%。總有效率97.5%。
4 典型病例
唐XX,女,2個月,因腹瀉一月余(每天大便次數8----9次,便質稀爛,伴有酸臭味)。于2017年9月來我科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后,診斷為:腹瀉(乳糖不耐受) 。用以乳糖酶與益生菌及對癥處理效果欠佳。即用上述方法。一次推拿伴中藥敷臍后當天大便次數就減少至3次,便質較成型,酸臭味減輕。第二天復推復中藥敷臍,大便次數減少至1次,便質成型,酸臭味消失。隨訪家屬述腹瀉消失,大便一日1次。
5 體會
乳糖不耐受腹瀉屬于中醫學泄瀉范疇,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所以推拿手法以補脾經為主,但泄瀉基本病機是小腸不能分清別濁和大腸傳導失調,所以以補大腸與清小腸來分清別濁,再以揉外勞宮、推三關、逆時針摩腹、推上七節骨、點龜尾來溫陽散寒,升舉陽氣、止泄。揉足三里,補益脾胃,和胃化積,再以中藥粉吳茱萸、丁香、肉桂、蒼術,溫陽散寒、燥濕止泄和中敷臍。以上小兒推拿手法與中藥敷臍結合一起治療乳糖不耐受所引起的嬰幼兒腹瀉效果好,安全方便,小兒接受度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