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目的:探討家屬協助被動運動對復發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復發性腦梗死患者11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5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在家屬協助下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按照我院編寫的《腦梗患者被動運動指導手冊》進行康復鍛煉。比較所有患者入院時、入院治療1個月及3個月時患者NIHSS評分,以及在被動運動3個月結束時對患者治療療效進行評定。結果:①在未干預前NIHSS評分在兩組患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25,P=0.979)。干預后1個月和3個月時,兩組患者NIHS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第一個月=-2.750 P=0.006, t第三個月=-2.311 P=0.023)。②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7.109,P=0.008)。結論:通過家屬協助被動運動療法能夠有效改善復發性腦梗死患者預后。
【關鍵詞】被動運動;護理干預;腦梗死;預后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近年來腦梗死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并且腦梗死的復發在臨床上非常普遍。有既往研究報道,腦梗死1年復發率為14%-20%左右[1],且在復發性腦梗死患者中病死率及致殘率均高于首次發病[2],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對于復發性腦梗死患者普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自主運動能力較差,因此本研究采用家屬協助被動運動進行干預,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復發性腦梗死患者118例,其中男60例,女58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60.45±10.3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的癥狀、體征在初次發病后1個月以上再次加重;②出現醒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③經頭CT或MRI掃描證實有新病灶。排除標準:①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未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小于18歲或者年齡大于80歲;③同時伴有其他重要器官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治療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9例。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及正常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家屬協助下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按照我院編寫的《腦梗患者被動運動指導手冊》進行康復鍛煉。每天運動不少于4次,每次運動不少于30分鐘,動作由粗到細,運動順序由近端到遠端。對于早期比較嚴重臥床不起的患者,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防治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做屈伸膝、屈伸肘,屈伸手指等被動運動;如果患者病情較為輕微,通過鍛煉后能夠活,可在他人的攙扶和幫助下,做提腿、伸膝或扶物站立等活動,逐漸增加運動難度及運動量,以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查。
1.3 評價指標 1) NIHSS評分:在所有患者入院時、入院治療1個月及3個月時評價患者NIHSS評分;2)患者治療療效評定:在被動運動3個月結束時對患者治療療效進行評定。康復: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以上;顯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在46%-89%之間,有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在18%-45%之間;無效:功能缺損評分降低小于18%。總有效率=(康復+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處理,對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對于計數資料采用頻數進行描述。比較兩組之間的均值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或率的比較采用Person卡方檢驗處理。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 由表1可見,在未干預前NIHSS評分在兩組患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25,P=0.979)。干預后1個月和3個月時,兩組患者NIHS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第一個月=-2.750 P=0.006,t第三個月=-2.311P=0.023)。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7.109,P=0.008).
3 討論
近年來,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腦梗死患者在發病1-2年內容易復發,且復發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均高于首發。臨床上復發的腦梗死患者病情較重,患者往往伴隨著偏癱、失語,運動功能障礙等并發癥[4],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如果能夠早期在患者平穩度過危險期后及時采取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訓練,有希望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預后。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采取家屬協助幫助被動運動方式來幫助復發的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我們發現通過患者、家屬、護士三方面的努力,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在第一個及第3個月結束時,低于對照組患者,說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較好,這可能與患者在被動運動過程中刺激到相應的神經,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有關。此外,我們也發現觀察組患者于對照組患者相比較總有效率更高(P<0.05)。
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表明早期運動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的恢復,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均有一定幫助[3-4]。但對于復發性腦梗死患者來說,一般癥狀較為嚴重,不能自行鍛煉,容易錯過最佳康復時機[5]。本研究采用家屬協助被動運動療法,首先我們針對梗死患者的疾病特點制定了《腦梗患者被動運動指導手冊》,并對家屬進行一對一培訓,指導其對患者進行按摩和幫助其運動,而結果表明被動運動狀態下同樣可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療效。但由于研究者精力和時間有限,本研究未對患者進行長期跟蹤隨訪,進一步觀察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對復發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家屬協助被動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趙紅梅,劉文華,王筱萌,等.復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病因學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42-45.
夏楠,任彩麗,王紅星,等.腦梗死急性期康復訓練流程對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程度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4):396-401.
邱雁飛,梁妙玲,滕金蓉.序貫化運動干預在急性腦梗死偏癱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4(14):1405-1407.
陳文姿,李琳,陳如凡,等.強制性運動在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9):146-147.
陳超婕,邱雁飛,雷翠玉.早期運動干預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華夏醫學,2016,29(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