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摘 要】目的:探討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142例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給予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評價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優勢。結果:患者的平均病變長徑為(0.95±0.36)cm,手術時間為(15.26±3.64)min,術后出血發生率為1.41%,術后穿孔發生率為0.00%,發熱發生率為4.23%,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63%。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現,全部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內鏡復查顯示潰瘍面愈合良好,均無殘留病灶,影像學檢查未見轉移現象。結論: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關鍵詞】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療效
【中圖分類號】R1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目前臨床上針對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均是治療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常用方法[1]。本研究旨在探討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的治療有效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對研究結果進行回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選擇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42例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0例,女41例;患者的年齡在30~70歲,平均年齡為(61.02±3.22)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病程(3.05±0.38)個月。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常規檢查確診為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手術治療前未使用任何治療藥物;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癥者;存在讀寫及認知障礙者;術后失訪者;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
1.3 方法 手術前需做好胸片、心電圖以及血常規、尿常規檢測,排除手術禁忌癥,超聲內鏡下確定病變深度不超過黏膜下層,術前8小時指導患者禁飲和禁食,做好常規腸道準備。全部患者均給予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首先內鏡下確定病變位置、大小及周邊情況,標記病灶后于病灶外緣5mm處作電凝標記,將腎上腺素、甘油果糖等注射于病灶部位,使病灶充分隆起,環周切開后剝離病灶組織,夾閉血管止血,剝離術后關閉切口。治療結束后行常規禁食,均有效的抑制胃酸、抗炎、補液治療,同時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積極監測和預防并發癥發生,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疾病的復發及轉移狀況。
1.4 觀察指標 患者的平均病變長徑、手術時間及并發癥指標,常見并發癥包括術后出血、術后穿孔、發熱等。術后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統計創面愈合、殘留病灶、復發及轉移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軟件分析,統計患者的平均病變長徑、平均手術時間,計算標準差,同時統計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2 結果
患者的平均病變長徑為(0.95±0.36)cm,手術時間為(15.26±3.64)min,術后出血發生率為1.41%,術后穿孔發生率為0.00%,發熱發生率為4.23%,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63%。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現,全部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內鏡復查顯示潰瘍面愈合良好,均無殘留病灶,影像學檢查未見轉移現象。
3 討論
結腸隆起性病變屬于常見的結腸腫瘤之一,主要是指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而隆起的病變,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主要來源于結腸黏膜內腺體噬銀細胞,病變發生后可產生小分子多肽和肽類激素,但多數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不容易被察覺[2-3]。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多見于息肉、早期腫瘤、間葉組織瘤等,除了惡性腫瘤之外其他均可接受內鏡手術治療。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目前主要以內鏡下手術治療為主,內鏡在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首先需經超聲進行確診,隨后可進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術后通過病理檢查可有效彌補常規檢查不足,降低疾病的漏診率,并有助于根治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具有操作簡便、快速、安全的優點,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手術在結腸隆起性病變治療中的作用[4]。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最早被應用于消化道腫瘤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適應癥也得到了擴展。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的適應癥:病灶直徑小于2.0cm;病灶邊界清晰,未侵犯肌層;窄帶色素內鏡檢查病灶部位腺管pit-Vn或抬舉征陰性;無嚴重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無凝血功能障礙;無麻醉禁忌癥;治療前未使用抗凝血藥物[5-6]。
國內學者顧宏春在相關臨床研究中顯示,分別對結直腸隆起病變采取鏡下黏膜切除術與鏡下黏膜剝離術,研究發現兩組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并無明顯差異,兩種術式治療結腸隆起性病變的臨床效果較好,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安全性和局部復發率。本研究發現,患者的平均病變長徑為(0.95±0.36)cm,手術時間為(15.26±3.64)min,術后出血發生率為1.41%,術后穿孔發生率為0.00%,發熱發生率為4.23%,總并發癥發生率為5.63%。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發現,全部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內鏡復查顯示潰瘍面愈合良好,均無殘留病灶,影像學檢查未見轉移現象。上述結果提示對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采取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較好,患者的恢復質量高,復發和轉移風險小,更適于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和推廣,但同時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也具有一定的禁忌癥,臨床醫師應做好患者的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內窺鏡黏膜下切除術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好的優點,可用于結腸黏膜隆起性病變治療,并適合在基層醫院中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朱曉蕾,陳志坦.消化道無蒂隆起性病變的內鏡黏膜切除術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4):40-42.
趙瑞斌,繆林.無痛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無蒂息肉52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24):20-21.
王紅建,陳永忠,馮百歲,等.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十二指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1):48-49.
劉立晗,呂春華.內鏡下結腸黏膜切除術(EMR)治療結腸平坦型息肉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9):83-83.
彭海霞,徐瑩,蒯榕,等.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結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療效觀察[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7(4):65-69.
張其勝,徐建華,高鵬,等.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剝離術治療結腸表淺腫瘤性病變并發電凝綜合征臨床表現及危險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7):7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