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晶 張愛華 施民新 楊春林
【摘 要】目的:探討體位改進在胸腹腔鏡食管癌手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將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例,對照組行頸部、腹部操作時采用常規體位,頭高足低20°,實驗組術中采用頭胸部抬高20°不變,下肢抬高20°,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兩組胸腹腔鏡食管癌手術患者行頸部、腹部操作過程中不同體位下雙下肢股靜脈直徑、血流速度。結果:與頭高足底200體位相比,下肢抬高20°后股靜脈血管內徑增大,血流平均速度明顯增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進后的體位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從而減少下肢深靜靜脈血栓的形成。
【關鍵詞】胸腹腔鏡;食管癌;體位;下肢深靜脈;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食管癌是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根治性手術仍是主要治療手段[1]。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快速發展,食管癌治療已逐漸由傳統開胸手術轉向微創腔鏡手術。因其創傷小、疼痛輕等優點被接受和應用[2]。行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時,患者處于頭高足底200體位下行腹部及頸部操作,腹部及頸部的操作需要1.5-2.5h[3]。由于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手術時間顯著延長,理論上將使下肢深靜脈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增加血栓形成。因此,我們旨在通過超聲檢查了解胸腹腔鏡食管癌手術行頸部、腹部時對下肢深靜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為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提供依據。
資料與方法
一、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52-74(平均60.2)歲。手術時間為3.5-5.6(平均4.2)h。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例。患者術前均無血液高凝、淺表靜脈血栓病史,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癥狀或體征,圍手術期未使用影響血液凝固藥物。
二、方法:(1)手術體位:對照組患者全麻后行頸部、腹部操作時,建立12mmHg的CO2氣腹并采取頭高足低20°體位。實驗組患者采用頭胸部抬高20°不變,下肢抬高20°,分別于手氣腹前,術后即刻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方法測定患者雙下肢股靜脈血流動力學指標。(2)觀察指標:分別測定上述各時間點患者的雙下肢股靜脈直徑、血流速度,計算股靜脈平均直徑及血流速度。(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氣腹操作前股靜脈血管內徑和血流平均速度無顯著差異;術后即刻兩組患者股靜脈血管內徑變小,血流平均速度減慢。但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即刻實驗組股靜脈血管內徑增大,血流平均速度明顯增快,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討論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胸腹腔鏡食管癌根治術現已得到廣泛開展,行頸部、腹部操作時,常規體位為頭高足低20°,因長時間雙下肢處于下垂制動狀態,可使靜脈瘀滯加重,造成靜脈壓增高,進而誘發凝血,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4]。本研究中實驗組采取頭胸部抬高20°不變,下肢抬高20°體位,可以保持雙下肢不出現下垂狀態,以利于靜脈回流,緩解下肢靜脈壓力,減少對血管內皮損傷,從而降低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Virchow提出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為靜脈血流瘀滯、靜脈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至今仍為各國學者所公認。本研究結果表明,由于重力及全麻制動作用,經經胸部手術操作后,下肢股靜脈血流變慢,血管內徑變小。通過術中抬高20°后,有利于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可增加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血流量明顯增加,從而可理論上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的風險,值得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中國醫師協會食管外科專家委員會,微創食管癌切除術[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7):1.
Gao Y,Wang Y,et al.Compar is on of open three field and minimal invassi vees ophageet omy for esophageal cancer[J].Interact Candiovasc ThoracSurg.2011.12(3):366-36.
戎保林,郭明發,吳顯寧.完全腹腔鏡下管狀胃制作在食管癌Ivor-Lewis手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7,20(8):876-879.
林愛吟,吳丹燕,黃旭華.經臍單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8):2886-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