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守鈺
【摘 要】目的:分析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措施。方法:回顧分析我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120名資料,總結職業危害的發生情況,并分析發生原因和自我防護措施。結果:職業危害的發生和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為因素相關,自我防護措施實施后,防護行為、防護知識得分均高于實施前,統計有差異(P<0.05)。結論:在消毒供應室工作期間,造成職業危害的因素比較多,應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以降低職業危害發生率,保護護理人員生命,值得推廣。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自我防護
【中圖分類號】R13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集中處理污染物的主要場所,也是為各科室提供無菌物品的供應站。近年來,隨著消毒技術、診療技術的提升,消毒供應室在擴大工作范圍的同時,也威脅著護理人員生命,發生原因和長時間接觸有害物、污染物相關,造成職業危害。這就要求規范消毒供應室工作流程,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從而預防職業危害和院內感染的發生[1]。下面,本文將我院護理人員資料匯總如下,旨在判定職業危害的發生情況和自我防護措施。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回顧分析我院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120名資料,女性20名(16.7%),男性100名(83.3%),年齡23-45歲,平均(36.9±1.8)歲;護師10名(8.3%),護士20名(16.7%),臨時工5名(4.2%),實習人員85名(70.8%)。
1.2 方法:對我院120名護理人員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如年齡、性別、工作時間、工作范圍等,統計職業危害的發生情況,并總結引發職業危害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進行防護。隨后,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判定防護前后的防護知識、防護行為得分,得分越高說明越了解防護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18.0分析數據,計數類資料用(n,%)的形式表示,實施卡方檢驗;計量類資料用()的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P<0.05,統計有差異。
2 結果
結果顯示,120名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共20名出現職業危害,發生率為16.7%,由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為因素引發。自我防護措施實施前,防護行為(10.15±1.06)分,防護知識(11.60±1.41)分。自我防護措施實施后,防護行為(16.89±1.62)分,防護知識(17.49±1.84)分,統計有差異(P<.05)。
3 討論
3.1 職業危害的發生原因:本研究中,出現職業危害的護理人員共20名,發生率為16.7%,究其原因和這樣幾點相關:①化學因素。護理人員在消毒、清洗污染物時,皮膚通常會和消毒劑接觸,長此以往會產生灼傷感,嚴重時還會出現過敏。若護理人員工作前就存在傷口,消毒劑的使用還會損傷皮膚組織。同時,消毒劑、熱水配制使用期間,還會促進氯的揮發,損傷呼吸系統;②物理因素。消毒供應室工作期間,多會使用超聲清洗器、排風扇等設備,由于這些設備噪音大,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會出現聽力下降、煩躁不安、頭暈等癥狀;在使用滅菌器、清洗機等設備時,極有可能在高溫、蒸汽影響下爆炸或燙傷,威脅護理人員生命;在制作敷料、物品包裝時,粉塵多會到處飛揚,不但會污染供應室環境,還會損害護理人員的呼吸系統;③生物因素。消毒供應室所回收的醫療設備多會沾染患者血液、體液,在回收和清洗時多被污染物污染,或被銳器劃傷。數據調查顯示[2],因針刺或傷口和患者液體、血液的接觸,HIV感染率為0.1%-0.5%,乙肝病毒感染率為6%-40%,丙肝病毒感染率為2%-10%;④人為因素。醫院缺乏對消毒供應室的重視,未及時宣傳疾病的傳播途徑和危害,未制定規范性的操作流程,增加感染的發生風險。
3.2 自我防護措施:①化學危害的防護。為規避消毒劑帶來的危害,應在供應室設置空氣凈化器,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減少消毒劑含量,預防呼吸系統損傷;熟練掌握消毒劑的使用方法和性能,安排專人保管消毒劑。而且,在配置消毒劑時,還要佩戴防護工具,嚴格把控配置濃度,對于具備揮發性的消毒劑,要將其放在密閉容器內保存;為避免粉塵帶來的危害,應在規定區域內制敷料和包裝,并佩戴厚口罩,以免吸入粉塵[3];②物理因素的防護。在消毒供應室安裝空調、暖氣設施,集中進行消毒、滅菌工作。待工作結束后,及時關閉功率大的滅菌器、排風扇,同時還要定期進行檢修和保養,降低噪聲污染;為預防電擊和燙傷,必須嚴格按流程操作,一旦醫療設備出現故障,立即安排專人維修。另外,禁止在手濕的情況下接觸設備開關,保持地面干燥,預防漏電。在存放無菌物時,應佩戴手套,以免燙傷;③生物危害的防護。按醫院規程開展工作,依次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等,穿戴隔離衣,必要時佩戴防護眼鏡;對于污染的針頭、銳器等,應使用鑷子夾取,一旦被銳器劃傷,立即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擠出傷口血液后用流動水沖洗,結束后用乙醇消毒,并進行血液疾病的檢查。若刺傷患者的銳器是感染肝炎疾病患者的,則要在24小時內注射疫苗,做好登記、上報工作;為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必須制定規范性的洗手方法和指征,接觸污染物后立即洗手[4-5];④加大管理力度。定期對消毒供應室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嚴格劃分污染區、物品存放區、包裝區,叮囑各區域護理人員不能隨意進出其他區域或交叉工作。此外,還要嚴格遵循從污染到潔凈的工作流程,預防逆流現象的出現。
綜上,在消毒供應室工作期間,造成職業危害的因素比較多,應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以降低職業危害發生率,保護護理人員生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曉鳳.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措施[J].醫療裝備,2016,29(9):172-173.
朱玲華,張天榮.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376-377.
夏靜,陳付華,孟宇,等.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危害與自我防護措施[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33):119-120.
任芳.供應室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防護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3):386-387.
夏英英.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及自我防護措施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