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蓉
【摘 要】周圍性面癱指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表現為病側面部運動表情消失,不能皺眉閉目,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向健側歪斜,講活哭笑或露齒時更明顯,鼓腮漏氣,發爆破音困難,進食時有口角漏液現象。發病原因多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或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或七情過極,外傷、手術、中毒、代謝障礙、營養缺乏免疫障礙等因素。西藥尚無特效治療,中醫通過針刺、艾灸、手指點穴按摩、面部中藥濕敷等方法,提高神經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代謝,加速局部肌肉、神經功能的恢復。患者面容的改變導致與其它疾病不一樣,不只需要常規的護理,還有其特殊的中醫護理。現將本科診治周圍性面癱的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2
1 臨床中醫護理
1.1 心理疏導 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僅外觀形象受損,同時造成飲食、語言障礙,導致緊張,擔心難以治愈及留后遺癥,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盡量將患者安排單間或其他面癱患者同房間,主動關心患者,多談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鼓勵家屬多陪伴,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共同幫助患者正視疾病,鼓勵病友間相互交流治療體會,提高認知,調攝情志,增強信心。護士對面癱患者耐心細致地講解發病原因、針灸治療的原理及療效,達到解除疑慮和恐懼心理,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從而加速疾病的康復。
1.2 生活起居 囑患者多休息,慎避外邪,減少外出,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避免受涼吹風及感冒,外出佩戴口罩。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避免咀嚼過度導致咀嚼肌疲勞。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并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力度適宜、部位準確;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口腔清潔,可予清熱解毒類中藥湯劑漱口,預防感染。
1.3 臉部護理 由于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應減少用眼,注意休息,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注意針刺后的針眼清潔,嚴格消毒,避免感染。在恢復期電針治療結束后配合使用大小魚際按揉患側面部5~10min,由內向外提捏患側上眼瞼3~5次,手法輕柔,每天2~3次;恢復期還應時時鼓勵患者練習病側的各種隨意運動,如皺眉、閉眼、張口、鼓腮、吹氣等鍛煉。另外,不能閉眼的患者必須注意眼睛的清潔衛生,拭眼淚時盡量閉眼由上眼瞼內側向外下側輕輕擦拭,每晚入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防止角膜炎。
1.4 手指點穴按摩 取患側太陽、承漿、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地倉、頰車、印堂、翳風、迎香等穴。①準備工作:患者躺好,頭靠墻壁放松,尤其是面部肌肉,不要過于緊張。在按摩穴位前,先做熱敷或中藥煎湯主要以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為主要藥材,讓藥物浸濕毛巾敷臉。②迎香穴: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香穴50次,輕按揉1-2分鐘。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癥。③以兩手食指、中指的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60次,搓熱為好,然后輕揉眼皮25轉左右。④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鐘。⑤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5公分),往返五十次左右即可。
1.4 艾灸的護理 艾灸是治療周圍性面癱常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具有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但有一定的危險性,容易燙傷,所以施灸時要注意:①施灸時要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②體位舒適自然,穴位準確,一般取患側臉部的攢竹、絲竹空、陽白、四白、地倉、頰車、迎香、聽宮、印堂、人中、水溝等穴,每個穴位灸5~7min;③施灸過程中要隨時詢問病人對溫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覺舒適皮膚微紅為度,對于皮膚感覺遲鈍者和小兒,艾條距離穴位要稍遠一些。施灸完30min內,避免外出或受寒加重病情。
1.5 飲食指導 合理飲食,多食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禁煙酒,忌生冷及辛辣食物,餐后注意口腔衛生,可配合科學的飲食方法,有效的輔助治療面癱。
1.5 康復指導:(1)抬眉訓練:抬眉動作主要依靠枕額肌額腹的運動。囑患者上提健側與患側的眉目,用力抬眉,呈驚恐狀。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2)閉眼訓練:閉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輪匝肌的運動收縮完成。訓練閉眼時,囑患者開始時輕輕閉眼,兩眼同時閉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閉眼,露白時可用食指的指腹沿著眶下緣輕輕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閉眼10次。(3)聳鼻訓練:聳鼻運動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壓鼻肌的運動收縮來完成,可促進壓鼻肌、提上唇肌的運動功能恢復。(4)示齒訓練:示齒動作主要靠顴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縮來完成,囑患者口角向兩側同時運動,避免只向一側用力練成一種習慣性的口角偏斜運動。(5)努嘴訓練:努嘴主要靠口輪匝肌收縮來完成。進行努嘴訓練時,用力收縮口唇并向前努嘴,要用力。口輪匝肌恢復后,患者能夠鼓腮,刷牙漏水或進食流口水的癥狀隨之消失。訓練努嘴時同時訓練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頦肌的運動功能。(6)鼓腮訓練:鼓腮訓練有助于口輪匝肌及頰肌運動功能的恢復。鼓腮漏氣時,用手上下捏住患側口輪匝肌進行鼓腮訓練。患者能夠進行鼓腮運動,說明口輪匝肌及頰肌的運動功能可恢復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滯癥狀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攣縮。
2 討論
及時正確的中醫護理是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重要措施,面癱患者病程長,恢復慢,通過疏導患者,建立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各種并發癥,對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減少后遺癥有重要意義。本科采用上述護理措施,配合藥物、電針、按摩等治療措施,有效促進了面肌功能的恢復,明顯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日。
參考文獻
殷秀珍,黃永禧.現代康復醫學診療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5:8.
陳子美,唐輝.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6
姜愛莉.面癱針刺護理.湖北中醫雜志,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