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躍 徐魯洲 肖曉曉 閆文勇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對于中風后眩暈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后眩暈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的藥物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進行治療,探究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漿黏度低于對照組,且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改善血漿黏度,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耳穴埋豆;小柴胡湯;中風;眩暈
【中圖分類號】R2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眩暈是中風后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昏目眩、站立不穩、視物旋轉等。較為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肢體偏斜等癥狀。眩暈易反復發作,治療難度大。臨床上使用傳統的藥物治療對中風后眩暈無法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本實驗通過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使用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進行治療,探究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后眩暈患者160例納入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實驗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1.4±5.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2.1±4.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用藥治療,依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標準,進行控制血壓、血脂等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用藥治療,內容包括:耳穴埋豆:以肝、脾、枕、心為主穴,依照辨證取配穴,若血壓偏高則加降壓溝,氣血兩虛加內分泌、脾、胃;痰濁中阻加賁門、腦干、額[1]。使用王不留行籽貼對上述穴位進行貼壓,每穴按壓至脹痛程度。一天按壓3~4次,每3天更換一次王不留行籽貼。同時服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成份為柴胡25 g、黃芩20 g、炙甘草、生姜9g、人參與清半晨12g,4顆大棗[2]。肝腎陰虛則可添加熟地黃、懷牛膝、山萸肉;血瘀阻竅者添加當歸、川芎,赤芍;肝火上炎者添加梔子、龍膽草。用水煎2次后取300ml藥汁,1天分2次服用。1周為1各療程,兩組均持續治療1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漿黏度變化,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判,評價標準為治愈:眩暈等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改善,眩暈次數比治療前減少60%以上,頭部昏沉但是對正常生活無影響;有效:眩暈等癥狀有所緩解,眩暈次數比治療前減少不超過60%,對自身及周圍物體存在旋轉感,對正常生活有影響;無效:治療后眩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以率(%)表示記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漿黏度比較 實驗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分別為(2.61±0.52)mPa·s、(1.12±0.23)mPa·s;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分別為(2.62±0.53)mPa·s、(1.58±0.27)mPa·s;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相差不大,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漿黏度低于治療組,組間比較t=11.600,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中治愈37例,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5例,治療有效率93.75%;對照組中治愈33例,顯效22例,有效10例,無效15例,治療有效率81.25%;組間比較=7.143,P=0.0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眩暈是中風后較為常見的一種癥狀表現,通常也被認為是中風復發的前兆。中風分為因為血管阻塞而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以及因為出血而導致的出血性腦中風。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會造成患者腦部功能出現異常,常表現出暈眩、偏身癱瘓、無法說話等癥狀。中醫認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人體的各項機能逐漸衰弱,加上不良飲食習慣,會使患者的各項肺腑和經絡受到影響,氣血逆亂,陰陽調和的作用減弱。因此中醫認為暈眩的產生與人體內痰濕聯系緊密。當肝臟氣機運行受阻,會導致脾虛的現象,進而降低濕氣的運轉能力,濕氣在體內聚集便形成了痰,肝脾關系失調后氣機運行出現異常,從而導致眩暈。因此中醫在治療中風后眩暈時主要以健脾化痰、疏肝理氣為主要方針。耳穴埋豆通過在耳穴位處粘貼王不留行籽貼對耳穴進行刺激,能夠達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小柴胡湯是出自《傷寒論》的名方,其成份包括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等。《傷寒論》里提到該藥方能夠調節胃氣,上焦通暢。柴胡、黃芩有疏肝解郁、清熱利淡之功效,甘草、人參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以提高人體濕氣轉化的能力,減少痰濕生成[3]。清半夏以及生姜則能夠產生化痰的效果。通過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可以有效地治療眩暈。本研究中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漿黏度低于對照組,且治療效果也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是一種科學高效的治療手段。
綜上,對中風后眩暈患者采用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進行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曹洪濤.小柴胡湯加減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7,32(3):368-370.
趙娜,李瑋,胡萬華.多導睡眠圖評價歸脾湯結合耳穴埋豆治療卒中后失眠的療效[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9):625-627.
郭偉霞.小柴胡湯加減聯合耳穴埋豆治療中風后眩暈的臨床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