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軍

傳唱普及,交流演出,原生態的紫陽民歌走出大山,成為紫陽的“符號”
“立春唱到谷子黃,日月多長歌多長。”
“山歌親哎,土里長來土里生。掏心話兒口頭語,我愛唱來你愛聽。”
“山歌不唱不開懷,山歌不唱冷湫湫。”
——山歌生長在山里才叫山歌,山歌只有山里人唱出來才爽朗。
在勞作中滋生文化,在生活中衍生文化。山里人唱山歌是與勞動生活緊密相關的,一天不唱喉嚨發癢,一時不唱日子就顯得冷湫湫,好久不唱便失去了那種自然升華了的精神世界里的優生本能,正如小調《歌聲是心聲》中唱的:“民歌本姓民,唱的是大眾情。不唱不快活,唱起來看言行,歌聲是心聲。”
紫陽人以歌詠唱勞動,以歌贊美生活,以幽默、自在的心態,質樸無華的情感,無技巧之技巧的藝術表現,創作出敞亮爽貼的原生態民歌,其流風遺韻登陸中國民間藝術的殿堂。2006年,紫陽民歌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
紫陽民歌的源頭在哪里?因地域的封閉,發掘較晚,已無從考據,但漢水文化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斷裂。濃郁的地域文化與南北遷徙移民交融,形成北地南腔、南北融匯的民歌文化特點,衍生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花鼓詞、風俗歌等品類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歌,歌曲創作手法別具一格,歌名多以內容定,句式長短不拘,曲譜口傳心授,在傳承中因地域文化、方言方音、表達內容不同,形成了“同源流民歌”。
原生態民歌是性靈的歌唱,接山地氣,飄野性味,喜怒哀樂,雅俗共賞,為群眾喜聞樂見,不乏上乘之作,如《高粱調》《送飯調》《挑水調》《搖仙桃》《十對花》等歌曲,都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獨特的抒情風格。
根據李春平同名小說改編的全國首部非遺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榮獲上海國際電影節多項大獎,其中就包括最佳音樂獎;從紫陽走出去的歌手彭忠波在“中國青年男高音聲樂大賽”獲得全國總決賽銀獎,演唱技巧和作品風格都把握的相當到位,得到了評委的高度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安銀亮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開門大吉”,現場演唱原生態民歌,贏得滿堂掌聲喝彩。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陜西省音協和音樂院校的專家、教授在紫陽采風發現,紫陽民歌開始由山野田間向外界傳播,引起高度重視,全縣刮起民歌風。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紫陽文藝工作者開始在全縣展開大規模搜集整理,輯錄傳統民歌千余首,油印四輯《紫陽民歌》,2008年,由三秦出版社精裝出版了張宣強、李春芳主編《紫陽民歌選編》,結束了紫陽民歌口頭和民間流傳歷史,但也只是浩瀚民歌中的一朵浪花,因為時代在發展,美好生活在繼續,民歌也自然會在傳承中創新和發展,不老的紫陽民歌不會消逝,它會像長風一樣響徹天際。
山歌多,山歌長,紫陽民歌到底有多少,只有山民自己心中有數:“我的調子裝滿籮,山歌多如牛毛多。唱了三天零兩夜,還沒唱完個牛耳朵。”
二
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紫陽地方文藝工作者吸取傳統民歌養料,口頭創作與書面創作“合流”,標志著紫陽新民歌時代的到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紫陽民歌的叫響,新民歌的創作繁榮與唱響傳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新民歌創作是老一輩文藝工作者那一個時期最基本的創作態勢,盡管帶有時代的印痕,但的確是紫陽民歌繁榮的最佳時期,許多傳世歌聲飄過幾十年,至今聽起來也是新,令人為之動容。
張宣強,紫陽本土作家代表性人物,從事文藝創作40余年,民歌體新詩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學》《詩刊》《解放軍文藝》《延河》《陜西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與音樂家陳碧珊合作堪稱“珠聯璧合”,創作出《山歌長山歌親》《三月三上茶山》《駕起彩船走漢江》等諸多紫陽味道濃郁的新民歌,無論是作詞譜曲都是經典之作。
劉培森,紫陽本土作家,創作的新民歌先后在《人民日報》《詩刊》《解放軍文藝》《歌曲》《群眾音樂》等報刊發表,民歌體詩歌《春到茶山一片新》《茶山情》《插秧曲》等作品,不僅被紫陽作曲家李三存等人譜曲傳唱,也被一些國內知名作曲家如劫夫、田豐、阮慶沅等人賞識譜曲。田先進、黃群眾、項楚喬、吳向元、毛平、李國平等一批新老文藝工作者筆墨飽含深情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紫陽民歌。

十八大以來,紫陽文藝創作者以傳唱普及紫陽民歌為己任,用音樂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紫陽特色音樂作品,創作了《喊山》《我愛紫陽花》《家是一支歌》《花大姐》《故鄉》《美麗紫陽最宜人》《捧上一杯紫陽茶》《茶鄉飛歌》《神奇漢王》《十八盤廂》《木蘭風光好》等紫陽民歌,使民歌創作從“斷代”中脫穎而出,為紫陽民歌創作再上征程注入了新生活力。
三
文化傳播需要付出,更需要載體。近十年來,紫陽縣不遺余力向外界推介民歌,擴大影響力,制作出《巴山漢水情》《郎在對門唱山歌》《清樂華吟》等紫陽民歌光碟,編寫《民歌進校園》教材,定期舉辦“歡樂廣場大家唱”“萬人唱紫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專業文藝團體參加西安音樂會、陜北陜南民歌交流演出等紫陽民歌推介活動,不斷擴大了紫陽縣的知名度,助推了旅游事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紫陽民歌研究成果豐碩,戴承元《紫陽民歌文化研究》、張宣強《唱歌的土地》、田先進《性靈的歌唱》、楊銀波《紫陽民歌音樂研究》等著作,從地理文化、感性認知和曲式特征及文化蘊涵進行了詮釋和論述,為紫陽民歌文化構建了理論支撐。
藝苑添新趣,紫陽民歌劇。成立于1958年的紫陽漢劇團延伸至今,在漢水流域漢劇以獨特的唱、念、做、打藝術表現方式生存下來,上至漢中,下至漢口,唱漢劇,均是紫陽方言(中洲白),以紫陽的唱腔為標準。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由漢劇團創編的紫陽民歌劇《嫁嫂》在全省文藝匯演中獲得大獎,紫陽民歌劇也被省政府評定為陜西地方劇種,《嫁嫂》成為群眾“好看、好聽、好懂、好學、久看不厭”的節目,民謠曰:看王二嫁嫂,放下碗就跑。《牧羊戀歌》參加陜西省群眾藝術匯演,獲創作二等獎。這個時期,全縣共創作出50余本民歌劇,奠定了紫陽民歌劇正式列入地方新劇種的基礎,并進入《中國戲曲藝術詞典》和《中國戲曲志》,被列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
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紫陽民歌劇《三請吹鼓手》獲省文化廳七項大獎,《桂花樹下》《養豬》《盤河激戰》等劇目在全市的文藝匯演中獲得大獎。特別是在近幾年,在經費短缺,演藝人才青黃不接等諸多不利條件下創作、排演了大型紫陽民歌劇《茶山情》《一孝千金》,恢復了傳統民歌劇《嫁嫂》,紫陽民歌劇于2017年正式批準成為國家級地方劇種。
突顯本土文化張力的紫陽民歌舞臺劇《茶山情》,音樂全部以紫陽民歌為主,由本土音樂家創作。原生態的音樂充滿張力和感染力,民族管弦樂配器襯托,更顯得意蘊悠遠,觀眾在音樂的流動中得到藝術的感染和情緒的釋放,把紫陽民歌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唱起山歌趕太陽,河谷唱上摩天嶺。立春唱到谷子黃,日月多長歌多長。”
人亦老,天亦老,民歌不老。紫陽人愛唱民歌,是浸淫在骨子里深情熱愛,只要一唱起民歌渾身都來勁;只要一唱起民歌,心中就升騰起對美好的幸福生活和對明天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