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飛
秋天正是讀書的季節,少年正是讀書的時光。
當然,對于喜好讀書的人來說,讀書不必在秋天,春日暖陽、冬窗風雪,莫不是讀書的好時節。但秋天尤宜讀書,天氣高爽,不冷不熱,無夏蟲之噪、蚊雷之擾,也無風雪之寒、硯冰之苦。叢菊微霜,秋光正好,推窗批卷,清風入戶,吟詠于斗室之中,嘯傲于南窗之下,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對于有終身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讀書也不必在少年,從少年到老年,都是讀書的好年齡。少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德。但少年卻尤宜讀書,年富力強,思維精進,手握經籍,終日不倦。等到了中年、老年,讀書就沒這么舒服了,坐則頸疼,臥則腰疼,久則眼疼,難則頭疼,讀了一天半天之后,往往全身都疼。故說,秋天正是讀書的季節,少年正是讀書的時光。
少年時代,尤其是讀書的大好時節。在此之前,頭腦還沒發育好,人生閱歷也欠缺,思想抽象的書,往往難于理解;感情復雜的書,又時常無法體會。成年之后,或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俗事、雜事又多了起來,大學課業往往艱深,需要花大力氣去研讀專業書籍,自己喜好之書反而沒空去讀。再者,生活豐富了,選擇變多了,保持閱讀的愛好就更難了。所以說,閱讀經典、修養身心的最佳時期,往往在少年,也只能是在少年。
少年人心靈敏感,情感真摯,對書中的悲歡憂喜體會最深,感慨最真,融化到自己生命中的養分也最多、最醇,對自己人生格調的影響也最深、最遠。少年之時閱讀的經典,往往成了構建人生大廈的基石、渲染人生畫板的底色。人的格調之高低、氣量之大小、思想之深淺,也往往是由少年時的閱讀所決定。所以說,作為少年的我們,更當及時努力,趁著這大好的年華、大好的秋天,來好好閱讀。
但是,少年雖然最宜閱讀,讀書條件最艱苦的時期卻也是中學時代。題海書山,自不必說,每天夙興夜寐,晨昏憂勞,早上聞雞起舞,晚上則焚膏繼晷,就連吃飯都是你爭我奪、分秒必爭,握發吐哺,顛倒衣裳,恐怕也是常事。學業這么繁忙,哪還有時間讀書呢?以我的經驗,有兩點建議。
第一,是從牙縫里擠出時間來閱讀。古人讀書有“三上”,乃是枕上、廁上、馬上;又有“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古人讀書用功,常不舍這“三上”“三余”的時間。真正愛好讀書的人,即使是在枕上、廁上、冬天、夜里,也孜孜不倦、難以割舍。我高中時經常去校門口的書店買些經典名著來讀,有一家“博客來”舊書店,我也時常光臨,在那里經常能淘到便宜的好書。那時對外國名著和哲學比較感興趣,有一次買到一本梭羅的《瓦爾登湖》,大喜,拿回宿舍夜夜捧讀。寢室熄燈之后,又蜷縮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讀,每到周末完成作業后,必回到宿舍讀上半天。雖然已經讀了多遍,有些篇章已經熟讀能誦,但每晚還是要讀上兩頁才肯入睡。高中條件艱苦,好書難得,能有一本好書,就要讀熟讀透。到了大學之后,圖書館輝煌壯麗,典籍汗漫,徜徉其間,如入玉山冊府,但卻再也沒有哪本書讓我讀得那么仔細,也沒有哪本書對我影響如此之深。高中所讀其他名著,也大多如此,都是在夜間枕上、課業間隙里讀完,這些名著,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的靈魂。
第二,是要多讀經典名著。世上書籍如此之多,而少年的時光又是如此寶貴,如果讀書毫無標準,散漫亂讀的話,不僅事倍功半,有時還毫無增益。而經典名著是經過時間的刷洗、歷史的淘汰而被精選出來的精華之作。不讀經典,我們就難以知曉人類的情感到底有多么豐富、靈魂到底有多么偉大、思想到底有多么深刻。對于什么是人、什么是靈魂、什么是人生這些基本問題,也就無法索解。經典的生命力是長久的,我們試舉一例。秦始皇焚書坑儒,把詩書禮樂等經典都焚毀了,對于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卻不禁絕,任其流通。但兩千多年過去了,《詩經》《尚書》等經典還存在著,人們還在誦讀,學者還在研究,這些書也必將繼續流傳下去。但秦始皇準許流通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現在卻幾乎沒有了,學者想要看到這些書都不可得,只是偶爾或有一鱗半爪能從諸子百家之書中找到痕跡,或者從地下挖掘出來。經典的偉大和生命力,不是強權所能禁絕的,也不____是淺愚所能否定的。這就是我們要多讀經典的原因。
總之,擠出時間,多讀經典。少年的時光是美好的,它能因閱讀而更加美好,也能因荒廢而徒留悔恨。少年的頭腦是敏銳的,它能因思考而更加敏銳,也能因懶惰而變得愚鈍。在少年時多讀幾本經典,涵泳之,體會之,不僅能影響我們三年,更會影響我們一生。
少年,趁著秋涼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