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
近日,國務院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會議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強化規劃引領,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發展格局。要以讓老百姓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好港澳居民證件便利化、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創業就業、大幅降低粵港澳通信漫游費用等政策措施。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世界級城市群
會議提出,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國科學院院屬研究機構,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要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示,推進大灣區建設,必須在“一國兩制”框架內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加強溝通協調,積極回應港澳社會關切,注重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協調解決合作發展中的問題。
2014年,深圳首次提出“聚焦灣區經濟,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把“發展灣區經濟”寫入了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力爭打造世界一流的灣區經濟,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借此將深圳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導者,同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核心引擎者之一,深圳將其列為為2017年工作的“十個重點方向”。
去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在今年1月26日深圳市印發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對粵港澳大灣區做出了如下闡述:參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開放發展的新格局;充分發揮深圳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共享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最初由深圳主動提出,如今深圳政府也在積極地推動,使之一步步變為現實。
實際上,深圳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源于其根本需求,其發揮的作用將至關重要。一方面,深圳毗鄰香港,與香港之間的合作和聯動非常頻繁,但兩者的空間都非常有限。2014年,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容納了超過1000萬的常住人口,開發程度為47%,而同年香港1104.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26萬人。從空間上來看,珠海,東莞等地發展潛力會更大。因此,“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是基于深圳本身發展需求提出的規劃。
另一方面,深圳的科技、金融發展快速,產業外溢非常明顯。深圳需要通過灣區的發展和規劃,與其他城市間進行更好的分工,形成一個大都市,讓諸如資金、物流、人才等各種要素的成本呈階梯性分布,緩解因為成本上升過快而帶來的對競爭力的影響。例如,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白領們可以家住東莞,通過軌道交通便捷地來深圳上班,避免高房價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又享受到高薪資待遇。不僅深圳,香港、廣州也同樣如此。在專家看來,深圳作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特區,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應該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把制度創新等疊加的因素發揮出來,繼而把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發揮出來,這也是深圳發展的機遇所在。
“綠色智慧和諧美麗”是建設主題
此前,浙江發改委也公開了正在謀劃中的浙江大灣區的目標定位、建設原則與空間布局等內容。浙江大灣區規劃提到,要把杭州灣經濟區作為建設重點,還要把打造科創大走廊和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區作為建設重點。浙江省發改委新聞發言人透露,“世界級”浙江大灣區規劃出爐,今后5年交通總投資1萬億元。這是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后,我國又一大灣區藍圖展現于世人面前。
據有關人士介紹,浙江大灣區建設的總目標是打造成為“綠色智慧和諧美麗的世界級現代化大灣區”,具體目標是建設“全國現代化建設先行區、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針對這兩項目標還規劃了具體時間表,到2022年,浙江大灣區科技創新能級全面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市國際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筆者注意到,此次公開的浙江大灣區規劃提到兩個重點定位:一是把杭州灣經濟區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二是把打造科創大走廊和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區作為大灣區建設的重點。
有關專家表示,浙江大灣區戰略規劃一方面既是浙江在省域層面提出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與抓手,在基礎設施、城市化建設與產業發展方面都有區域性的規劃特點;另一方面,浙江大灣區也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后者落地的浙江探索路徑。根據規劃,浙江大灣區分別從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進行了系統性地規劃與布局。從宏觀層面的具體規劃來看,浙江大灣區的總體布局是“一環、一帶、一通道”,即環杭州灣經濟區、甬臺溫臨港產業帶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在中觀層面,規劃指出環杭州灣經濟區將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而圍繞環杭州灣經濟區建設,未來將構筑“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的空間格局。其中,“一港”是指高水平地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爭創自由貿易港。“兩極”是指增強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輻射帶動作用,帶動環杭州灣經濟區高質量發展。“三廊”是指加快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大走廊。“四新區”是著力打造杭州江東新區、寧波前灣新區、紹興濱海新區、湖州南太湖新區,將新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區。
在具體落實發展的微觀層面,著重提出了“產業集群”與“發展平臺”的作用。規劃細則指出,浙江大灣區的建設既要發揮現有產業優勢,瞄準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整合延伸產業鏈,打造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也要推進產業集聚區和各類開發區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約高效、產城融合、綠色智慧的高質量發展大平臺。規劃是在融合浙江省早先實施的三大產業帶發展戰略中杭州灣產業帶和溫臺產業帶的具體內容基礎上提出的,屬于浙江省域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
從浙江大灣區規劃內容來看,未來發展的重點鎖定在城市群建設和產業發展這兩個關鍵領域。既要考慮怎樣發展沿海城市群,在進一步推動城市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又要形成浙江大灣區在產業發展上的獨特優勢,如將以杭州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推進至浙江全省等。此次公開的規劃細則提出,浙江大灣區將圍繞產業、創新、城市、交通、開放與生態六大重點領域分別實施建設行動。在交通層面,浙江將開展灣區現代交通建設行動,打造高水平互聯互通和交通設施網絡,打造世界級港口集群,打造通達全球的世界級機場群,以及推進大灣區智慧化交通建設等。
為高質量發展探路乃大灣區建設目的
目前世界上的三大著名灣區基本情況是,舊金山灣區是指環繞美國西海岸舊金山海灣一帶的地域,擁有世界最大的高科技產業區——硅谷,又是美國西部金融中心、商業中心和通往太平洋的門戶。東京灣區自東京灣經濟帶開發至今,一直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東京灣西岸的“京濱”工業帶,是由東京到橫濱,寬五六公里、長60余公里的帶狀海灣地區,工業產值占日本全國的40%。紐約灣區目前是世界灣區之首,灣區內人口達到6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制造業產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視為美國經濟的中心。
對于我國的粵港澳灣區而言,從國際知名度上看,香港無疑最大,10到20年前,把這里叫做“香港灣”也不過分。從對嶺南地區綜合的政治與文化影響力來看,廣州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而且這個“老大”有上千年的歷史輝煌作為背書,問題是在經濟影響力上,廣州在灣區的首位度不高,特別是金融與高科技兩個關鍵指標有點失分。從這一波新經濟浪潮中的表現來看,深圳是灣區諸雄中無可爭議的領頭羊。由此來看,廣深港在粵港澳灣區已經形成了一種“均勢”感,這也是珠三角真正的特殊之處與精彩之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港澳的作用非常重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粵港澳大灣區時,用的是四句話:“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四句話是把粵港澳大灣區跟港澳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把粵港澳大灣區和提升港澳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聯系在一起,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要落實“一國兩制”。
由此可見,中央提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為了把地方經濟搞上去,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港澳的繁榮穩定,促進港澳與內地的融合發展。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是實踐“一國兩制”的重要平臺,也是建設“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的支撐點。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城市群規劃最大的不同點。
對于浙江大灣區,其未來建設的關鍵還在于科技創新。在其公開的規劃內容中,就重申了將在大灣區實施“互聯網+”科創高地建設行動,所針對的正是當前浙江大灣區建設中存在的科技創新短板。所以規劃內容指出,要高水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強化人才集聚、建設一批創新應用示范基地、前瞻布局一批國際水準的創新載體,以及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與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