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軒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前,我只會念這首詩,對詩的含義卻是一知半解,直到去年暑假,我跟隨爸爸、媽媽回到湖南老家……
記得那天午后,驕陽似火,空氣中一絲風也沒有,知了在門前的大樹上鬧得正歡,一只大黃狗趴在樹蔭下吐著長長的舌頭,哈著熱氣。我正躺在竹椅上,一邊吹著風扇,一邊舔著清涼的冰棍兒,只見媽媽頭戴竹帽,肩扛鋤頭走了過來。
“媽媽,你這是……要干什么呢?”我一骨碌坐起來,好奇地問。
“兒子,走,我們耕地去!”媽媽笑著對我說道。
“好啊!好啊!”我一時興起,滿口答應道。
扛著鋤頭、提著水桶,我一路上又蹦又跳地跑在前面。走了約二十分鐘,我和媽媽來到一座小山坡下的菜地里,只見辣椒的葉子被太陽曬得微微卷起,豆角無精打采地掛在藤上,干枯的菜地裂開了一道道白縫。
“先松松土,然后再澆澆水。”說著,媽媽便掄起鋤頭開始松土。
我見狀,便學著媽媽的樣子開始松土。一鋤、兩鋤、三鋤……我吃力地揮動著鋤頭,硬結的土塊一點點松散開來,汗水順著我的額頭流向臉頰,滴落在腳下的土里,不一會兒,我已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
“呼……呼……”我的手好痛,腰也直不起來了,我張大嘴巴,求救似的望向同樣是汗流浹背的媽媽。
“爺爺、奶奶種田種地都很辛苦的,一羹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媽媽對著我大聲說道。
想到平時媽媽做的飯菜,我都挑肥揀瘦的,我不由得低下了頭。
我跟著媽媽松土、澆地,揮汗如雨,直到太陽西沉。那個炎炎夏日,我不僅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理解了《憫農》這首詩的含義,更懂得了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作者單位:廣西省興安分校五年級;指導老師:李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