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風華
(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的授課方式都是一堂課由一位老師負責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師多生”教學模式。一堂課或一門課程由一名教師負責講授,受知識領域局限,教師只能對其所關注的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而對于教學內容中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很難進行深入的拓展。因此,初中教學改革實施以后,一些初中教師開始嘗試將“多師合作同堂教學”引入不同課程的教學中。本研究將這一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文化史教學中,是對該種教學模式應用的一次創新和探索。
初中歷史文化課內容主要是指與物質相對的文化歷史內容。這一部分內容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歷史文化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學科內容廣泛,涵括文學、數學、地理、音樂、美術、物理等學科內容。
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是與“一師多生”教學相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育理論的相關研究中,“多師合作”往往有不同的幾種概念表述,比如“一課多師”“多師同堂”“多師合授”等等。在概念界定方面,不同學者對此進行過不同的表述。比如,王杏飛認為“多師同堂”是指由三名或者三名以上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同講授一門課程的研討型教學模式[1]。余越華認為“一課多師”教學模式是指由多名教師組成的協同教學團隊,共同分擔同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展開共同授課的研討式教學模式。王瑤認為“多師合授”是通過多名教師共同為學生講授一門課程,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專業優勢和自身特點,形成嚴格有效的合作優勢,能夠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博采眾長,達到師生最佳匹配。王靜認為“多師制”教學模式是指主講教師與涉及相關教學內容的其他專業教師,按照統籌安排的教學計劃,共同完成教學的模式。本文研究的多師同堂協作教學,指的是由三名或以上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教學小團隊,共同分擔某一堂內容的教學,并同時在同一節課堂上執教的教學模式。
在初中文化史教學中引入“多師合作”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從學者們對“多師合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定義來看,該種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教師數量增多是“多師”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表現在一堂或一門課程的主講教師與其他涉及的多名相關學科的輔助指導教師。
“多師”制突破了傳統的單個教師教學模式,形成了一門課程的教學團隊。而這個教學團隊又不僅僅是歷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的關系,而是基于教學內容中主導學科和相關學科教學內容互補、拓展的合作教學模式。
“多師”教學區別于單個教師教學,其教學計劃的制訂者不再是一位學科主教,而是參與到合作教學中的所有教師,由這一教學團隊共同制訂協同教學計劃。
在初中文化史教學中應用“多師合作”教學模式,其關鍵和前提就是組建多學科教學團隊。
首先,教學團隊中必須有一個主導教師,就是歷史教師。作為教學團隊的組織者、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同時也是教研活動的核心,其作用包括:①梳理提煉需要進行多師合作教學的文化史教學知識,拆解提煉文化史教學中不同學科知識的教學點;②組織多師團隊對教學內容和任務進行分工和研討;③在課堂教學中負責對多師教學模塊進行教學組織和協調。可見,主導教師是多師團隊的教學核心。
其次,教學團隊中的“多師”就是所涉學科的其他教師,他們是多師團隊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基于文化史教學主綱下不同學科內容的教學實施者。其作用包括:①與主導教師進行團隊教學研討;②共同策劃和實施課堂教學;③建立所涉學科與主導學科文化史知識的銜接和深入探究。
以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歷史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為例,本課主要有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科學家祖沖之、書法繪畫與雕塑三個子目,涉及學科有生物、數學和美術。那么就需要邀請這三個學科的老師和歷史老師組成這節課的教學小團隊,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案,同堂合作完成教學。
由于初中文化史教學分散在不同歷史教學章節之中,所以,很難采用連貫式的專業學科教學內容設計方法,而應該采用專題形式的教學內容設計。
第一,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本研究認為,文化史教學內容是豐富的,涉及的學科內容也十分廣博,比如文學、數學、地理、音樂、美術、物理等等,這些都與相應的學科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這些聯系的節點,就是文化史教學與所涉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多師教學設計切入點。在教學設計上,應當注意學科間內容的緊密銜接。比如,在闡述唐代詩歌文化的發展時,對杜甫的詩歌、李白的詩歌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詩歌所傳達的文學審美意境,就可以由語文教師與歷史教師進行合作講授,將歷史發展的脈絡與唐代詩歌的文化演進之間建立聯系。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文化史多師教學課堂教學方法也應當在符合多學科教學內容基礎上有所創新。比如,PPT課件的準備既要包括歷史方面的文字、圖片展示,又要有相應學科的理論內容;對于拓展到歷史教學以外的內容,可以采取視頻、音頻、實驗等不同教學方法。比如在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繪畫與雕塑時,就可以由美術教師從藝術角度講述這一時期藝術發展的原因、成就、特點,教給學生藝術鑒賞的方法等。
第一,課時安排保障。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可以對課時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調整。本研究認為,多師教學團隊應當在現有課時中,特別是單節課中需要使用多長教學時間進行合理規劃。教材增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其中文化課有9課,文化名人45位,科學文化著作56部,如果需要,可以適當增加一定課時。
第二,課堂組織保障。多師教學涉及的不僅僅是歷史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涉及其他學科教師,確保多師教學的實施,需要兼顧歷史文化課教學與各學科獨立教學任務之間的關系,合理調整歷史課與其他課程教學的課時資源配置。
總的來說,在初中文化史教學中運用多師同堂合作教學,是一種嶄新的教學嘗試,其目的不僅僅是提高文化史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教學提供教學模式參考和經驗,因此,這種探索和創新,需要沿著循序漸進的思路進行,不能在沒做好教學保障和教學設計創新時,就盲目進行多學科、多年級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杏飛.“多師同堂”協同教學模式的路徑透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