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
(選自《論語》,中華書局2016年版)
讀有所思
1.結合文本,談一談“君子”要具備哪些品質。
2.下面兩則文段體現了孔子什么思想?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鑒賞空間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經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要反復誦讀,方能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精髓,指導自己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文本中的仁愛、親民、律己、和善等美好的思想品質在當今社會仍舊熠熠生輝。此外,學習時我們還要注重文言積累,通過記誦、理解,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