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原獻
(一汽豐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NVH特性是汽車的主要性能目標之一,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及消費者要求的不斷提高,汽車的NVH特性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即噪聲、振動、聲振粗糙度,體現了在汽車振動噪聲的作用下,乘員舒適性感受和汽車行駛平順、穩定的變化特性。為了提升車輛的NVH性能,在車輛設計開發階段,會在車身的各個部位設定不同類型的NVH材料,實現車輛的NVH性能目標。車身用的NVH材料一般有3種,即吸收聲音(吸音材)、防止聲音穿透(隔音材)、防止車身振動(防振材),車身用的NVH材料因性能不同,被應用于車身的不同位置。
NVH材料的配置和使用因車而異,一輛車左右兩側大約有150個NVH用部品。根據使用目的來合理配置NVH材料的使用位置。
吸音材:為了減少來自發動機和輪胎的基音,需要在前機艙和輪罩內使用吸音材。為了進一步降低噪聲,在頂蓋等處也會追加使用吸音材;同時地毯等隔音材的表皮也具有吸音效果。
隔音材(包括密封材):為了減少聲音進入駕駛艙,在前機艙和駕駛艙隔斷前圍板、輪胎附近的地板等處使用防音材。因為隔音材有一定的質量,考慮到車身的輕量化,需要合理布置。
防振材:由發動機、輪胎的振動引起的車身振動,從而產生噪聲,為了防止因車身的振動而產生噪聲,需要在地板等容易振動之處使用防振材。
吸音材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為了實現聲音強度遞減的目的而使用的材料。吸音材一般用于前機艙內、駕駛艙內等位置。吸音材的基本原理:聲波通過聲音的振動傳播,吸音材將振動的空氣粒子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實現吸音的目的。為了能定量表示吸音效果,體現不同吸音材的特征,設定了吸音率。
吸音率的定義:一定音強的聲音穿透材料時,會產生穿透、反射和吸收3種現象,伴隨3種現象的產生,聲音強度也會相應減弱。其中,將反射以外的音強損失稱為“吸音現象”,反射以外的音強損失與入射音強之比稱為“吸音率”。吸音率的值越高,吸音效果越好。吸音材的料厚及密度決定著材料的吸音性能。
吸音材的料厚較大時,入射聲波在吸音材內部行程,動能轉化熱能較多,吸音率提升。
密度增大時,入射聲波在吸音材內遇到阻礙增加,動能轉化熱能較多,吸音率提升。
同等材料在增大料厚時,吸音率的實際測量值增大。
隔音的原理:一定音強射入隔音構造時,一部分能量被反射,還有一部分能量穿透隔音壁。穿透的音強與入射音強的比值為透過率,透過率可以用來衡量隔音的效果。實際上,將透過率的倒數用分貝(decibel)的形式來表示,將之稱為透過損失TL(Transmission Loss)。
2.2.1 一層隔音壁時的透過損失
隔音壁的面密度增加,透過損失也會增加。這個現象稱為重量法則(Mass Law)。
面密度增加時(M→2M),透過損失有6 dB的提升。面密度一定時,頻率變高時(400 dB→800 dB)透過損失有6 dB的提升。
2.2.2 兩層隔音壁時的透過損失
當1 250 Hz的聲波以0°角射入面密度為m的隔音板時,透過損失約為20 dB。同樣,聲波在同樣條件下射入兩層面密度為m的隔音板時,透過損失約為26 dB(面密度提升1倍,透過損失增大6 dB)。當兩層隔音壁之間有充分的距離時,聲波在同樣的條件下射入時,透過損失約為40 dB(一定距離下透過損失增大14 dB),因此在兩層隔音壁放置一段距離時,對高頻率的聲波會有較好的隔音效果。但由于低頻率的聲波會在兩個隔音壁之間形成共振,隔音效果會變差。在兩層隔音壁放置一段距離時,一定頻率聲波的透過損失比一層隔音壁小。
2.2.3 平均透過損失
實車上各個部位使用的材料不同,透過率也不用。在計算由不同的材料構成的隔音壁時,透過率為平均透過率。當透過損失小的材料所占的面積較小時,對平均透過損失的影響比較大,因此隔音材料的選擇對汽車的NVH性能至關重要。同時,由平均透過損失計算結果可知,如果隔音性能較好的隔音壁周圍存在微小的間隙,隔音性能將大幅度下降,因此車體密封是確保車輛NVH性能的關鍵因素。
防振材一般用在易傳導振動的車身面板處,例如前圍板、地板及側圍等部位。
防振材種類:瀝青墊、涂布型防振材、固定型鋼板、樹脂固定型防振材等。
防振原理:防振材為黏彈性材料,在振動時產生變形,由振動能量轉化熱能,實現能量的損失(ΔW),降低振動音強。為了表示能量損失的大小,設定了能量損失系數η.能量損失系數η值越高,防振性能越好,一般損失系數在0.1以上的材料防振性能較好。
參考文獻:
[1]鐘祥璋.建筑吸聲材料與隔聲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2]李耀中.噪聲控制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3]吳九匯.噪聲分析與控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