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復興
讀書從來有粗細快慢之分。
讀書細的功夫,是閱讀的基本功之一。讀書要細,這個“細”,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什么叫細?頭發絲這樣叫細?還是跟風一樣看不見叫細?多讀幾遍就叫細嗎?這么說,還是說不清讀書要細的基本東西。不如舉例說明。
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說《鑒賞家》,或許能夠從閱讀的細這方面給予我們一些啟發。
小說講述鄉間一個名叫葉三的賣水果的水果販子,跟城里一個叫季陶民的大畫家交往的故事。這個大畫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時令水果,都由葉三送,所以他和畫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葉三給畫家送水果,看見畫家正畫著一幅畫,畫的是紫藤,開滿一紙紫色的花。畫家對葉三說我剛畫完紫藤,你過來看看怎么樣。葉三看了這幅畫,說:畫得好。畫家問:怎么個好法呢?
這就要說明什么叫細了。我們特別愛說的詞是:紫藤開得真是漂亮,開得真是好看,開得真是栩栩如生,開得真是五彩繽紛,開得真是如此燦爛,但是,這不叫好,更不叫細,這叫形容詞,或者叫作陳詞濫調。我們在最初閱讀的時候,恰恰容易注意這些漂亮詞語的堆砌,認為用的詞兒越多,形容得才能越生動。恰恰錯了。我們還不如這葉三呢。葉三只說了這樣一句話,畫家立刻點頭稱是,葉三說:您畫的這幅紫藤里有風。畫家一愣,說你怎么看出來我這紫藤里有風呢?葉三跟畫家說:您畫的紫藤花是亂的。
這就叫細。紫藤一樹花是亂的,風在穿花而過。讀書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樣的細微之處,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積累。細,不是只靠靈感或者才華就可以寫作出來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寫作中自然的轉換。而對于我們讀者來說,在文本閱讀中讀得仔細,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同樣,在生活中觀察得仔細,也會幫助我們在閱讀中讀得仔細。
細,還在于生活的積累。沒有生活知識的積累,只憑漂亮的詞語是寫不好文章的。葉三告訴了畫家,缺乏生活知識,即使畫得再細致入微,卻可能是錯誤的,是南轅北轍的。知識是文章寫作時的底氣和依托。文字表面的細的背后,是知識的積累。這種知識,靠書本的學習,也靠生活的實踐。
細讀,鍛煉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文字背后的細微之處;也鍛煉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細膩而溫柔。
臥龍城主摘自網絡
單句成段,從讀書是否深入以及速度快慢角度點明讀書的方式。“從來”強調“讀書從來有粗細快慢之分”這一提法具有時間延續性,足見其正確。
先連續發問,激發讀者的思考;再強調“讀書要細”不易說清;“不妨舉例說明”在結構上引出下文。顯示了極強的邏輯性,條理清晰。
將賞畫與閱讀進行類比,指出閱讀易犯的錯誤:關注文章的語言,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緊承上文,由賞畫的細進而說到讀書的細:透過書中諸如“風穿花而過顯得凌亂”這樣的細節,體察作者豐富的生活積累、細致入微的觀察力。
總結全文,點明細讀的妙處,扣題。運用整句,別具整齊之美,音韻和諧。
總結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值得每個讀書人將其作為座右銘。然而,要達到“自知”的境界,光多讀遠遠不夠,還要在“細”上下足功夫。這篇談論讀書方法的短論,讓我們認識到“讀書要細”,必須同讀者的觀察、生活知識的積累緊密聯系起來;而且還指出細讀的妙處:會促進讀者觀察力的提高、激發讀者去豐富生活的積累。(特約教師:山東省太原市迎澤區39中 孔祥琛)